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史上最强太子> 第527章 明英阁

第527章 明英阁

  接下来的日子,主要是有三件事,在天下流传。

  第一件事,当然就是皇位的事情了。

  无论是凯旋仪式上朱元璋和朱标的那场对答,还是早朝之上,黄子澄的那份奏章,都在《大明日报》《大明工农商报》《大明科举报》,这三大报刊上,进行了刊载。

  凯旋仪式的对答也就罢了,黄子澄的奏章倾向性可是太明显了。

  别说什么“有识之士”了,就是普通军中一小卒,都能看出来黄子澄那份奏章的狗屁不通。

  很简单的道理。

  防谁啊?

  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谁有那么一点点机会,在朱标的手下乱搞?

  徐达?常遇春?还是李善长?

  李善长一个文人,朱标伸根手指头就能弄死。

  徐达常遇春也不成啊!他们都是朱标的老丈人杆子不说,还从北伐开始,就做过朱标的部下了。

  算算日子,二人受朱标直接指挥,都二十多年了!

  有啥不服的?有啥可能,让部下听他们的而不是听朱标的?这不是纯属扯淡吗?

  现在问题来了,这篇奏章如此狗屁不通,现在的翰林修撰,曾经在科举中中过探花的黄子澄,如此智慧的人物,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怎么会如此不智?

  还有,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贬斥黄子澄呢?

  用脚趾头想想也能知道,这是朱元璋在为朱标上位做准备啊!

  ……

  ……

  这些日子的第二件大事是,皇帝朱元璋将皇宫内的一座阁楼,改名为明英阁,绘八十一位辅运开国的功臣画像于其上,以便他经常缅怀御览,乃至于后世子孙经常瞻仰以牢记先祖创业艰难以及功臣的功劳。

  非但如此,这八十一位功臣的排名,乃至于他们的事迹,还在《大明日报》《大明工农商报》《大明科举报》上进行刊载。

  第一位,中山郡王徐达。第二位,安庆郡王常遇春。第三位,宣国公李善长。第四位,曹国郡王李文忠。第五位,泥婆罗王朱文正。第六位,楚国公廖永安。第七位,宋国公冯胜。第八位,宁河王邓愈。第九位,信国公汤和。第十位,青田侯刘伯温。

  第十一位,虢国公俞通海,第十二位,蕲国公康茂才……

  第三十二位,颍国公傅友德,第三十三位,凉国公蓝玉……

  第四十八位,济阳郡公丁普郎。第四十九位,忠勤伯汪广洋。第五十位,高阳郡侯韩成……

  第七十九名,东莞伯何真。第八十位,徽先伯桑敬。第八十一位,忠节侯张子明。

  这八十名功臣,有现在依然健在的,有已然去世多年的。也并不是,现在官爵高,就一定在前面。现在官爵低,就一定在后面。

  很显然,这是根据他们为大明开国时立下的功勋,进行的排名。

  中山郡王徐达安庆郡王常遇春之类,现在还活着的人,就不用说了。

  曾记否?巢湖水师巨头之一,为朱元璋鱼化为龙,渡江作战立下至关重要的功劳,最终在张士诚牢狱中去世,永不背叛的廖永安?

  曾记否?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之一,却在八咏楼被叛徒杀害的胡大海?

  曾记否?洪都之战中,甘冒奇险,回应天报信。然后,又在洪都城外骂贼而死的张子明?

  曾记否?鄱阳湖之战中,奋力作战,直到头颅被斩,都手执兵刃尸身不倒的丁普郎?

  曾记否?在鄱阳湖之战中,危急时刻,代朱元璋去死的韩成?

  曾记否?为新朝建立,立下泼天功劳,却在围攻张士诚的苏州之战中,战死桃花坞的俞通海?

  ……

  记得!

  朱元璋都记得啊!

  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朱元璋都记得。活着的,给他们高官厚禄。去世的,给他们死后哀荣。

  朱元璋还将他们的画像,挂在明英楼上,时时缅怀。还要他们的画像,时时供子孙瞻仰,与国同休。

  毫无疑问,这大明的明英阁,将如同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云台阁,唐代的凌烟阁,宋代的昭勋阁一样,代表着一国开创的卓越功勋或最高荣誉。

  当然了,这里面有个问题。

  西汉麒麟阁功臣,不过十一名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啊!宋代昭勋阁呢?也是二十四人。

  明英阁八十一功臣,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多乎哉?不多也!

  如果,单单以一个朝代开创而论,八十一名功臣当然太多了。别说八十一名功臣了,就是四十八名功臣都有些不要脸了。最多,最多,人们认可的数字,不过是三十六罢了。

  但是,这不是大明牛逼吗?

  单以现在而论,东吞扶桑,北至北极,南达马六甲海峡,西抵爱琴海。

  这是什么概念?

  比华夏传统势力范围,至少扩大了三倍,接近四倍!

  光从领土而论,你们其他朝代二十四、二十八的。人家大明,大明这么大的疆土,算八十一功臣,不算多吧?

  而且,大明不光是武功牛逼,文治也牛逼啊!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华夏先贤口中的大同之世!

  如此伟业,别说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就是上古圣王尧舜禹也得瞠乎其后啊!

  既然如此,立个八十一功臣又怎么了?

  一百个功臣,都不算过分!

  当然了,这明英阁的消息一出,也从侧面说明,朱元璋的引退,确实是真心实意的。

  不盖棺而定论。

  这既是朱元璋对跟随他开创大明皇朝的功臣们的一个交代,又是对他这辈子的一个总结。

  朱元璋等于在向天下人宣布,一个属于朱标和朱标臣子的时代,就要到来。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2.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3.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4.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5.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6.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7.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8.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9.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0.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1.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2.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3.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4.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5.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16.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17.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18.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19.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0.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
  21. [历史军事] 大秦:天道龙影,签到北疆雪骑
  22. [历史军事] 三国,甄家五女一锅端
  23. [历史军事] 三国:神选项羽,震惊十八路诸侯
  24. [历史军事] 大秦:开局召唤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