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东周故事会> 第10章 未完待续

第10章 未完待续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没有之一,历时七百九十一年,是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朝代,共传承了三十代,有三十七位王。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6创建,定都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现在的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原来的那段时间称为西周,是根据都城的位置命名的。

  而且,周平王东迁是周朝的一个分界线,西周时期,周天子能够保持着天下之主的权威,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这样,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这才演绎出这部精彩纷呈的故事会。

  其中史书将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实,东周并不全部包含战国,因为战国后期,西周就被秦国灭了。

  战国大家容易理解,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称为春秋呢?这是因为鲁国史官把当时的各国重大事件,按时间记录下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记录编写,用四季编为章节,这部史书就被称为《春秋》。《春秋》记录的时间节点,差不多就是从东周开始到“三家分晋”这一段时间,所以为了方便,史学家就称这段时间为春秋时期。

  古代战争的主要工具:战车。

  战车是战国时代最强大的作战兵种,战车也称为“乘”。车上标配三人:驾车一人,弓箭手一人(远程攻击),持戈一人(用于近战),四匹战马。

  周穆王喜欢乘坐八匹马的战车,奔驰速度极快,驰骋原野,风光无限。八匹马同拉一辆车,必须协调好各匹马的用力,才保证车辆速度,可见古人的驾驭技术已经十分高超。

  战车相当于那时候的坦克,成队列进攻威力非常强大。但是战车有非常大的不足,它基本是木质结构,车轱辘,车轴,都是木制品,所以选材严格,造价高昂,作战机动性差,受地形限制明显,适合平原作战,在丘陵沟壑作战困难。

  战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上战车造价高昂,一个国家有几百乘战车是了不起的事,常称一个国家强大用“千乘之国”形容,千乘不过就是四千匹马,在当时看还是非常奢侈的。

  战国时期还没有马镫的,作战时,骑兵常常会拿着长矛大刀去冲阵,把敌方阵脚打乱,然后兵车,步兵,跟上。可想而知,骑兵靠双腿夹住马保持身体平衡,还要靠手抓住马鬃,很不容易,所以,那个时候选择骑兵战士是十分苛刻的。只有少数民族才直接骑马作战。看書溂

  马镫是西汉时期才正式使用。

  可以去邯郸看看“胡服骑射”雕塑,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再看脚下,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的战马,你骑上去,松开手试试,没事再跑两步。

  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解放了双手,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

  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是用战车而是直接骑马作战,这在中原各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骑射在丘陵山区作战机动灵活,往往能够战胜战车。

  赵武灵王首先从胡人那里吸取经验的是,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全部由原来的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紧身窄袖的服装,由以前的驾车作战转变为像胡人那样直接骑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

  自赵武灵王后,骑射之风传到其他各国,一直到战国末期,最强大的秦国骑兵令各国闻风丧胆。秦骑兵的装备和现代的骑兵有很多不同,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弓箭,这一点和匈奴人的骑射作战特点是完全相同的。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明朝大贪官,我把朱元璋气炸了
  2. [历史军事] 我叫墨书,他们叫我杀神大人
  3. [历史军事] 穿越古代当反派,只想躺平
  4. [历史军事] 我在大唐造军火
  5. [历史军事] 诗仙小贵婿
  6. [历史军事] 逆子:朕给你认错了
  7. [历史军事] 军游勇闯明末
  8. [历史军事] 异族拿我当质子,我去异族当曹贼
  9. [历史军事] 靠复制,带领帝国崛起
  10. [历史军事] 澶渊风云录
  11. [历史军事] 穿成怨种后娘:三个崽崽扑我怀里哼唧唧
  12. [历史军事] 红星仓库
  13. [历史军事] 大唐:极品大昏君
  14. [历史军事] 玄奇三国
  15. [历史军事] 君伤
  16. [历史军事] 颠覆战国之魏国
  17. [历史军事]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18. [历史军事] 文武双全朱厚照
  19. [历史军事] 重生隋末,开局就被瓦岗五虎包围
  20. [历史军事] 南疆少年走天下
  21. [历史军事] 圣雄之名
  22. [历史军事] 星汉灿烂:盛世风华
  23. [历史军事]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24. [历史军事] 风起叶落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