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穿越重生>重生南北灭隋唐> 第五百七十三章绝世之战(十三)

第五百七十三章绝世之战(十三)

    夏军突然袭取了对隋帝国至关重要的涿郡,随着这个消息的迅速传播顿时震惊了整个隋帝国数千万民众。

    因为当初王勇、王泽在大河以北的征战攻伐,河北的普通民众大都知道夏军向来军纪严明,不会出现杀良冒功的现象,所以他们还算好些并不如何慌乱,只是各村寨自顾加强寨墙以防乱军和山贼盗匪为祸。

    除了普通民众外,整个河北的浮屠教门、世家豪族、鲜卑勋贵们在得知当年在三齐灭佛的王勇之子派来的大军再次出现在河北大地,甚至还袭击了涿郡连皇帝杨坚都差点落入到他们的手里顿时都慌乱起来。

    当初因为王勇在三齐境内对浮屠教门、鲜卑世家的大肆杀戮,对三齐境内的浮屠教门和鲜卑豪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导致其他各地世家豪强在痛恨夏国的同时也格外惧怕夏军的到来。

    于是在河北各郡一队队隋军北上防御夏国南侵的同时,也有大批的河北各郡世家豪族组成的车队不断逃往太行山以西,大河以南等这些更加安全的地方。

    在他们看来凭着夏军的强大战斗力,整个大河以北、太行山以东都将成为夏军与隋军交战的战场,这个时候还不走可能就走不成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世家豪族都逃离,但基本上所有的世家豪强都安排了一支族人离开。

    涿郡的失陷让隋帝国与夏国在战略上的交锋顿时落入下风,如果不能及时驱逐涿郡的夏军,不仅辽东前线的一百多万隋军都将陷入危险的境地,甚至夏军随时可以从涿郡南下一举逼近东都洛阳。

    对于这样危险的局面刚刚逃回长安的杨坚忧心忡忡,这时隋帝国还有四千多万民众,如果需要也可以继续征召百万大军,而且隋帝国积蓄在各地的大型粮仓也完全可以满足新征召大军的需要。

    可是这时隋帝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兵力,也不是庞大的粮草,而是缺乏能够获胜的坚定信心,如果这一战号称三百万大军的隋军彻底失败,那么全体隋帝国臣民的信心都将彻底丧失。

    因为这一战大量青壮被征召,尤其是关中之地近半青壮都参加大军离开,所以这时关中的气氛很是压抑,几乎所有的民众都在为自己家中的子弟担忧,而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的表现更是让杨坚为之担忧不已。

    征召新军的行动并不顺畅,很多郡县的民众甚至宁愿举家逃亡都不愿意参军,这和大战之前民众踊跃参军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杨坚逃回长安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居然只征召了二十万府兵。

    虽然这些军队也不多,不过加上大兴城原本留守的数万卫军,总算是能够暂时保证关中的安全了。

    让杨坚稍稍觉得安慰的是,隋帝国境内的浮屠教门不遗余力的支持自己,不仅派出大量僧兵参加隋军,甚至还自愿拿出来数量庞大的钱粮、布帛、药材、军资等,这让向来推崇浮屠教门的杨坚倍感欣慰。

    杨坚不知道浮屠教门向来是只入不出,只有他从人家那里得到什么,自己却从来不会付出。

    这次隋帝国浮屠教门居然能够自愿拿出来那么多的钱粮、军资来支援自己并不是回报他对浮屠教门的大力支持,而是浮屠教门生怕夏国入主中原后昊天道门彻底驱逐自己。

    这些年来浮屠教门并不是没有派出僧众到夏国内部去传教,企图开辟新的教门基业,可是因为夏国上下对浮屠教门的厌恶,以及昊天道门的强势地位,悄悄派去的僧众不是被夏国驱逐出境就是莫名其妙的消失。

    因此在这个关系到浮屠教门未来传承的大问题上,一向吝啬无比的浮屠教门也难得的拿出了这么多物资来支援杨坚,倒是让不知道内情的杨坚为感动不已。

    他不知道如果夏国愿意接受浮屠教门,并且愿意支持教门在夏国传播,恐怕这些浮屠教门早就争先恐后的跑去抱夏国大腿了,四十年前王勇在三齐灭佛的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大事。

    只是杨坚虽然接连获得了浮屠教门那么多帮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解决辽东战场上隋军正在面临的巨大困境。

    前番辽东战场虽然经历了一场大败和接连数月的战斗损失了近乎二十万大军,不过隋军马步军和突厥骑兵的数量加起来依然有百万之众,更不用提还有超过六十万隋帝国抽调的青壮民夫。

    至于其他四十万民夫要么被袭取涿郡的夏军俘获,要么依然滞留在河北各郡,更有一二十万已经在数月的辛劳中惨死在沿途各地。

    在中原通往辽东的辎重粮草运输线被截断后,前线一百六十多万青壮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数量,而杨俊、达利叶护率领的联军骑兵不光人要吃,战马的食量更是士兵的三倍不止。

    这对隋军的后勤压力更加庞大,在夏军截断他们的后勤后,隋军大营内贮存的粮食已经仅能满足十日所用。

    本来大军大营内贮存的粮食必须可以供一个月的消耗,但是因为隋帝国大军数量实在太多,加上隋帝国内部交通的恶劣,因此哪怕百万民夫拼死运输也只是积累下来十日的粮食。

    面对着这样严峻的问题,身为前线总指挥的晋王杨广并不是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自己父亲杨坚都特意派人来给自己送信,让自己见机行事,分明是让自己在情况不利时暗中逃走。

    然而杨广并不愿意这样,这一战关系到整个隋帝国的国运之战,尤其是在见识到夏军的强大战斗力后他更是不愿意撤退,如果自己逃走了这一百多万大军和六十多万民夫都将成为夏国的战利品。

    在接到杨坚的密信后,杨广沉思良久后下令将信使斩杀以保密,然后他在与杨思仁、突地稽、杨俊、麦铁杖等数位大将一番商议后,决定既然撤退也是被夏军追击败亡,不如干脆全力出击。

    这一次杨广拿出了隋军几乎所有的家底,原来不舍得大量使用的火药武器也被不要钱一般的搬了出来,弩箭、铁甲更是全部拿出来分配给前锋营。

    老将麦铁杖身担重任率领一万陌刀兵为前军率先出击,很快就越过辽河厚厚的冰面,不过在他们这些陌刀兵更前面的则是上万名前锋营士兵,这些大多是犯了死罪或者与夏军有大仇的士兵。

    在前锋营后面则是一万多名刀盾兵和一万名弓弩手,高达一人多高的巨大重盾没有一定的体力还拿不起来,足可以在五十步以内抵御夏军新装配的火枪,这是数月来隋军经历过无数实验才得出来的结论。

    在刀盾兵和弓弩手后面才是麦铁杖率领的陌刀兵,也是第一批进攻的主力,前锋营是为他们消耗夏军的火力打击,而刀盾兵则是掩护弓弩手压制夏军的近距离火力。

    在陌刀兵身后又是隋帝国大营内的工匠日夜赶造出来的巨大军械,不管是床弩、投石机、鹅车、井阑还是其他的攻城武器,隋军一样不会缺少这样的工匠。

    就在麦铁杖攻过辽水后,在宽达数百里的地界上隋军几乎同时发起了全面的攻势。

    让夏军大吃一惊的是,对面的隋军在进攻前也忽然发射出大量的火箭弹,这让一直保持着火药武器独有性的夏军很是不适应。

    其实夏军装备的郑氏火箭真心没有太多神奇的地方,以前隋军没有是因为制造出来的火药不适合,如今隋军虽然还没有黄色火药,利用大量黑火药填充出的火箭弹同样威力巨大。

    在与夏军交战的数月里,隋军也得到了不少夏军没有完全爆破的火箭弹,因此根据这一点进行仿制也一样可以做到。

    另外夏军的霹雳雷隋军也制造了很多,这件兵器从北齐时期曾经因为仿照失败放弃过一段时间,不过在北周灭北齐后研制成功这种武器的北齐道门曾经将霹雳雷的制作方式献给周武帝。

    隋帝国建立后也在很快之后获得了霹雳雷的制作方法,之前隋军一直没使用也是因为材料难得不舍得使用罢了,这一次也都被杨广全部拿出来。

    面对着隋军不要命的进攻,以及火药武器大量的使用,夏军顿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时隋军更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迅猛进攻,夏军不得不接连后退,一日之间居然从辽水后退五十里。

    如果是其他国家的大军一天之内接连退守五十里早就崩溃了,不过夏军因为拥有庞大的马匹数量,以及各种先进的运输方式,所以在接连后退五十里后依然能组织起防线。

    杨广这一次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下放给几名大将,自己只是作为鼓舞士气的道具,甚至不等大军完全获胜就亲身赶到战场为将士助威,士气大振的隋军更是勇猛直前。

    就在第二天杨广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夏军因为之前抽调的兵力太多仅有三十万人的夏军防线抵挡不住隋军的攻势接连后退,如今夏国国王来不及撤退居然被自己大军包围在了辽东城。

    得到这个惊人的消息,杨广顿时振奋起来,如果能够一举攻克辽东城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岂不是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粮草安全,甚至还可以利用这么一个盾牌陆续攻占夏国的郡县呢?

    想到这里杨广先是命杨俊率领骑兵联军拼命阻挡企图南下的韩子高所部,其他二十万隋军则是向玄蒬郡方向继续进攻牵制逃走的夏军,他自己则是带着无限的意气风发集中了超过五十万大军将辽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穿越重生] 朕就是昏君
  2. [穿越重生] 大汉,达咩
  3. [穿越重生] 逐鹿从战国开始
  4. [穿越重生] 天国拯救:骑士之途
  5. [穿越重生] 重生之横扫天涯
  6. [穿越重生] 三国:刘备帐下,朝九晚五
  7. [穿越重生] 春秋之晋国风云
  8. [穿越重生] 捡到一本三国志
  9. [穿越重生] 庶不可欺
  10. [穿越重生] 大玄第一拽探
  11. [穿越重生] 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
  12. [穿越重生] 骗了康熙
  13. [穿越重生] 重铸刚明
  14. [穿越重生] 汉威天下之刘襄
  15. [穿越重生] 王爷和王妃的异地恋
  16. [穿越重生] 我被李二坑成了驸马
  17. [穿越重生] 隆万盛世
  18. [穿越重生] 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
  19. [穿越重生] 大秦之罗网之言
  20. [穿越重生] 扼元
  21. [穿越重生] 驭兽小魔妃,禁欲皇叔破戒了
  22. [穿越重生] 贪吃小悍妃
  23. [穿越重生] 特工传奇之重明
  24. [穿越重生] 大魏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