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御极大明> 第一百二十六章 学府风波

第一百二十六章 学府风波

  朱由校听到孙慎行的奏禀,不以为然道:“噢,随他们去吧,不要理睬。”

  赐予京师学堂这么多人功名,又让他们搬到国子监去,定然会引起众多学子的不满,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了。

  孙慎行吃了一惊,看来皇帝根本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这分明是皇帝在袒护那群新生。他本想再进言没抬头一看朱由校向他摆手示意退下,无奈,只得回到班列中去。许多大臣看到孙慎行悻悻而回,心中都充斥着不满,但没人敢出头说话。

  屏退孙慎行,朱由校向下扫去,看到宋应星他们在班列,会心的轻轻一笑。

  “赵忠南。”朱由校的眼睛落在赵忠南身上。

  “微臣在。”赵忠南出班。

  “你制造的兵器可有改进?”朱由校问道。

  “自陛下出走辽东后,微臣一直在潜心研究‘红夷大炮’和‘火枪’,现臣已制造出图纸,按照陛下的吩咐,微臣使用火石安置枪坐后方,扳机撞击火石点燃火药,实现撞击发射,枪管使用螺旋纹,设计精度和距离都成倍提高,”说到这,赵忠南面有难色,沉道:“微臣无钱,‘红夷大炮’还没能造出实物,‘火枪’造价也太高,只有一把试验用。”

  “这不是难事,朕拨付你三十万两,今日你就去内务府库领取,专司兵器制造,这笔钱你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挪用,谁敢挪用一文,朕就让他脑袋搬家!”

  赵忠南心情大快,有了这笔钱,造出这些武器不成问题了。

  朱由校看到班列中的徐光启,叫了出来,问道:“清丈田亩的事准备如何?”

  徐光启回道:“臣已准备好量具,只是手中无人,如此大量工作,臣不知该如何去做。”

  朱由校忽的想到,经万历一朝,朝廷各地官员缺失严重,各部衙门缺员,全国土地众多,还需地方官员配合才能完成。

  朱由校沉思一会儿,决定先清查京畿地区土地,然后全面清丈全国,于是命道:“命你推荐几名精通算学学生,由吏部备案,入户部,赐六品官阶,由你统辖调派,清查京畿地区土地,限期十五天完成。所选学生由孙承宗协同考查。”

  众大臣又都暗自唏嘘,徐光启暗自高兴,又有自己的学生入朝为官了,这比科举考试得门生来得快啊。

  这日早朝,议定清丈京畿地区土地,落实赵忠南“红夷大炮”和新式“火枪”制造,府库合并已经开始造册统计,充实户部官员。

  散朝后,徐光启成了焦点人物,大臣们看着红光满面的徐光启,内心大为不快,对他都极为不屑,都交头接耳背地里骂起来。一步登天的人着实让人眼疼。

  宋应星走到徐光启身边,行礼叫道:“恩师。”

  看到这个昔日得意学生,徐光启一脸不快,眼睛一翻,不予理睬。

  平日尊敬的老师竟然也趾高气扬起来,宋应星内心很不是滋味,叹口气俯身行礼道:“恩师,请听学生一言。”

  “哼,枉费我平日这么器重你。你还有什么话说!”徐光启不快的说道。

  宋应星感到无奈,轻声言道:“恩师,非学生不敬恩师教诲,忘恩负义,昨日未能到恩师家谢师恩,实出有因……”

  宋应星还未说完,徐光启打断道:“哼,你已入朝为官,与我同殿为臣,日后便是年友,何来师生?!”

  宋应星对徐光启的这句话极为失望,他几乎不敢相信敬重的老师也会如此狭隘,只得说道:“恩师请听学生一言。当今圣上乃是旷世明主,立志革新朝政,中兴大明,如此明君必会乾纲独断,大权在握,绝不会容忍臣下结党营私。新皇尚未登基便提拔恩师,又将我等赐予功名,皇上知道学生皆出自恩师之下,却又如此重用,您岂有不招他人广猎门生之意?皇上今日让孙大人与您共同考察学生,已有不放心之意,恩师为何不察觉?”

  徐光启被宋应星这么一分析,本不屑的表情转瞬间失色,幡然大悟,惭色道:“老夫一时得意忘形,显将自己置身于万劫不复之地。”

  看到自己的恩师明白了过来,宋应星点头道:“恩师与学生已今非昔比,原本不过布衣草民,世人视我们为旁道之人,皇上也屑顾我们,今日在朝为官,已遭他人妒忌,手握权柄,若不小心从事,必授别人以柄,圣上猜忌,那时不管我们有多大的功劳与朝廷,皆不会被圣上所容。”

  徐光启听的汗流浃背,惭愧哀叹,“多亏长庚(宋应星的字)提醒,为师才能自保名节,否则他日悔恨,身败名裂。吾有学生如此,为师惭愧,还望长庚不要与老朽计较。”说完徐光启向送宋应星深深鞠了一躬。

  宋应星惊慌起来,忙回礼,“学生怎敢受恩师大礼!”

  两人在这细声细语,远远看见的人真不知道这师生俩玩啥猫腻,都莫名其妙的远远看着二人。孙承宗走过去,笑问起来,两人慌张,推辞他事,孙承宗也不便追问,只是笑谈挑选学生入户部清丈土地之事,皇上只给十五天的时间完成京畿地区清查,时间紧迫,孙承宗和徐光启也不多耽误,离开皇宫直接去往国子监。现在的京师学堂的学生都搬到了国子监,要到那里去挑选。

  二人还未到国子监,远远的就在轿中听到吵闹声,从轿子的窗外看去,顿时傻了眼,只见学子们在国子监门外与监生们吵闹,两方气势汹汹,群情激动,都挽起了袖子准备大打出手。

  两方的学生加起来足有三四百人,这么大的阵势要真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孙承宗和徐光启催促轿夫加快脚步。

  在国子监门口,双方吵闹的十分激动,这里已经有不少百姓在围观,他们是在看热闹,又像是在为监生们助威,因为他们也认为这些“新派学生”是旁门左道,何况他们也有许多亲人读的也是圣贤书,自然从内心里是反对“新学”的。

  百姓们的起哄助威,更显的新派学子们的孤立,也助长了监生们的底气,双方面红耳赤,只需一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酿成双方的群殴大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之外暴出一声叫喊:“住手!”

  顷刻之间吵闹和百姓起哄的声音停止,都聚首转向人群之外,只见两顶轿子下来两个官员。从官服上辨认,看的出一个二品,一个三品,官阶不小,众人意识惊讶,都收住了手,安静了下来。

  京师学堂的学生们认出自己的老师徐光启,也有不少人认出了孙承宗,脸上都浮现了惊喜之色,有了这两位高官在,他们就有了靠山,都高呼“恩师。”并向他们行礼。

  监生们对孙承宗和徐光启陌生,但听到“新派”学生们向他们俩行礼又叫“恩师”,再傻也知道他们俩是谁了,都十分恼恨,个个脸上像是挂着一层霜,冷面相对,但碍于他们俩是朝廷官员,不敢太过放肆。

  孙承宗和徐光启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但此刻他们也不能再刺激监生,只能对自己的学生训斥,化解这场危机。

  徐光启装作十分气愤的样子,指着自己的学生的喝道:“为什么不进去收拾收拾,竟在这里闹事?”

  一个学生委屈的样子,指着监生们愤慨的说:“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去,说我们是旁门左类,不配进国子监!”

  徐光启听到后两眼一沉,阴着脸对监生说:“进国子监乃是圣上谕旨,你们为何阻拦?这是抗旨!”

  一个监生不服气道:“这是国家最高学府,是传授孔孟之道,儒家之学,不是你们这些旁门左道能来的,有辱国学。我们决不让你们进去,玷污圣人!”

  “对,不能让他们进去!”

  …………

  监生们个个高举拳头附和,都憎恨的看着他们。

  其实,这些监生们最难以接受的不是他们搬进国子监,而是这些“新学”派的学子们的学业已被皇上承认,还赐予功名,论身份有的比这群监生要高贵的多,他们苦苦读书何止十几年才能进入国子监,有的是有钱人,捐赠了数万两钱财才得的一个功名,而如今这些“旁门左类”的学子们竟然能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心里怎能平衡?与其说他们维护什么孔孟之道,倒不如说是嫉恨。在他们心里,这些“新派学子”和坑骗皇帝长生不老的江湖道士没什么两样!

  面对众多监生们的责难,孙承宗上前呵斥道:“你们休要多言!此乃圣上钦定,你们速速让开,否者皆以抗旨罪论处!”

  监生们自认法不责众,也就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管他什么官,咱们辛辛苦苦十年寒窗都没弄上功名,这群人连个文章都写不好,凭什么就能获得功名,不服!绝对的不服!

  “你是什么人?”一个监生问道。

  “老夫孙承宗。”

  孙承宗?帝师啊,监生们没见过但都听说过,皇上的老师极有可能是未来的首辅,谁心里没数,这下子都安静了许多,没人再敢喧闹,但监生们都“呼啦”围了上来,祈求孙承宗将监生们的联名折上表皇帝,言及他们对这些学子的看法,说什么孔孟之道才是治国之本,乃是千古国学,亘古未变,泰西之学不过蛮邦技艺之学,应当弃之。

  孙承宗不亏是老练的政治家,他没有直言皇上重视“西洋之学”,而是绕开话题宽慰监生,又向他们保证将联名折上奏皇帝,请他们耐心静待,先让学生们进去,此事从长计议。孙承宗苦口婆心相劝,废了足足两个时辰的口舌,自己都累的口干舌燥,学生们也有的累的端坐在地上休息。

  监生们终于被孙承宗说服,打开大门放了他们进去,但仍如敌雔,互不待见。

  一个下午就浪费在劝架上了。进入国子监,整出一块地方,未来得及收拾,孙承宗和徐光启就开始考察学生,学生们不知其意,但也没有多问。徐光启主要考察学生关于算学方面的知识,从中挑出二十七人,然后宣布换上的旨意。当学生们听到圣旨内容,选中的这二十七人都兴高采烈,没选中的都懊恼不已,早知道就好好学算学了。徐光启对没选上的学生好言相劝,日后学业有成必会重用。

  这次选试一直到深夜,学生们毫无困倦之意,孙承宗和徐光启倒是累的不行,一整天没时间吃饭只喝水,早已饿的两眼昏花。

  经过这次选试,更是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西洋学”的热潮。

  翌日,孙承宗和徐光启无精打采,困意浓浓,但仍早早的进宫面圣。

  朱由校也已起身,刚穿好衣服,就有人来报他说他们俩在殿外请求觐见。朱由校命他们俩在西暖阁召见。

  朱由校看到他们俩一脸的倦意,还以为他们身体不舒服,关心的询问,才知道他们俩昨天挑选学生到深夜。

  这引起了他的怀疑,挑选学生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再深问下去,才知道昨天国子监发生的事。

  朱由校听到后双眉紧皱了起来。

  在这个时代推行“新学”的确会受到巨大的阻力,首先就是这些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士子们,他们将是最大的阻力。这些士子掌握了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主流,他们手中的笔有时候比刀更厉害,如何做到平衡成了摆在朱由校面前最大的难题。

  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了。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铁血玄羽
  2. [历史军事] 寒门贵公子
  3. [历史军事] 三国第一毒士,曹操劝我冷静
  4. [历史军事] 我不是奸臣
  5. [历史军事] 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
  6. [历史军事] 我真没想重生
  7. [历史军事] 曹彰吕玲绮
  8. [历史军事] 大唐长生家族
  9. [历史军事] 离石游记
  10. [历史军事] 我的戒指通北宋
  11. [历史军事] 回川
  12. [历史军事] 就想安心种田,咋就那么难
  13.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开局建设封地,打造钢铁皇朝!
  14. [历史军事] 民国军火商
  15. [历史军事] 回到三国做皇帝:我刘禅称霸世界
  16. [历史军事] 圣手织田,全能小煮妇
  17. [历史军事] 定南卫:楚王府
  18. [历史军事] 全民副本:开局等一个出逃的曹操
  19. [历史军事] 农门小福妻:王爷,王妃又怀崽崽啦
  20. [历史军事] 军阀皇子:开局买下双胞胎侍女
  21. [历史军事] 纨绔世子不好当
  22. [历史军事] 假太监:陛下求您别再娶了!
  23. [历史军事] 穿书成反派皇子,专灭位面之子
  24. [历史军事] 清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