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天启帝国> 第82章 学坏了

第82章 学坏了

  就在毛文龙大吃朝廷红利,积极扩军备战之时,北巡宣府的朱由校却被他一封请示文书搞得这叫一个头大。

  事情其实不大,就是他毛大都督近期收拢的辽东流民多了一点,就在铁山堡的附近,已经足足扎下了五个流民营寨,每个营寨都足有万人。

  虽说这人多了他毛大都督可以补充兵源,还可以招募流民兴建军堡;可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来这五六万人都得张嘴吃饭,二来大战在即,东江军实在没有功夫去管理这群流民,这第三,便是铁山堡附近也不过开垦出了万亩耕地,想要养活这么多的流民,也确实是有难度。

  毛文龙的意思,一则想请朝廷分批将这些流民运至山东等地安置;二则就是请朝廷出面,派出使节前往朝鲜,要求朝鲜支援一些米粮,毕竟朝鲜离得近嘛!

  而朱由校发愁的原因,就出在这第二条上。

  朝鲜离东江是不远,可离后金也是挺近;而且以朝鲜的国力,真叫他们养活这么多人也是费劲儿。

  之所以这么替朝鲜着想,倒不是他朱由校发了善心,而是实在不想这个节骨眼上朝鲜再出了什么乱子。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朝鲜的内部实在太乱,一众文臣治国理政的本事那是一点没有,倒是把大明党争那一套学了一个十足十,更是大有青出于蓝的趋势。

  自万历三年起,朝鲜原有的“士林派”就产生了分裂,分为了东人党和西人党。

  万历十九年,东人党又分出了南人党和北人党;不久之后,北人党又发生分裂,分出了大北派和小北派。

  小北派又在光海君执政时期进一步分裂,分为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又分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看書喇

  而西人党也不甘寂寞,也分裂出了老论派和少论派。

  至此,朝鲜各个政治派别不仅将延续了几百年的“士林派”与“勋旧派”的党争传统完美继承下来,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各派之间互相倾轧、你攻我伐,无休无止,搞得朝堂上鸡飞狗跳,民间民不聊生。

  原本的朝鲜国王李珲(光海君),在继位后便重用起了大北派,先是幽禁了嫡母仁穆大妃,又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癸丑狱事),导致政局更加混乱不堪;也引发了以西人党为首的在野势力强烈不满。

  再加上光海君在明、金之间执行中立政策,也为一向奉明为正朔的西人党提供了发动政变的借口和大义名分。

  于是,西人金瑬、李贵等人拥戴李珲的侄子绫阳君李倧在天启三年突然发动宫廷政变,把自己的伯父光海君撵下了王位,朝鲜人称之为“癸亥靖社”或“癸亥反正”。

  一开始,李倧政权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大明认可;时任登莱巡抚袁可立闻讯后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

  并立刻上疏朝廷:“李珲袭爵外藩已十五年,于兹矣,倧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

  大明也将李倧等人的行为定性为"篡逆"。

  李倧对大明爸爸对自己的态度还是十分在意的,毕竟,向来奉大明为宗主的朝鲜国王,一旦失去了大明的册封,其政权合法性在整个朝鲜都会受到质疑。

  于是,李倧组织起一个极其庞大的使团(据说三百多人),立刻乘船前往登州求见袁可立,请求他代为转奏朝廷,辩明事实,以求获得大明爸爸的正式册封。

  使团抵达登州后,一大早就前往巡抚衙署请求接见。

  可直到三天后,袁可立才不情不愿地接见了使团。

  得到自家主子授意使团将姿态摆得很正,“升自东阶再拜”,“呈申文”向袁可立递交上了李倧的“辨诬”国书。

  大概是袁可立看到朝鲜使团态度端正,何况人家做都做了,大明也需要“联鲜制奴”。

  于是袁可立“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

  袁可立又给当时的朱由校上疏:“亦当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权也。”

  因李倧等人打出了维护大明的旗号,彻底推翻了光海君在明、金间的中立政策;在天启四年,李倧终于获得了大明的册封,正式成为新一任的朝鲜国王。

  可大明对其“篡逆”的定性却一直没有改变,这也给了反对李倧统治的其他政治派别提供了口实,这场朝鲜的“辨诬”余波,到现在都没有散去。

  眼下,正因袁可立这位可以“节制朝鲜军政”的山东行军大都督对自己是这个态度,也叫李倧在明金政策上产生了摇摆和犹疑。

  这样一个已经破烂不堪的朝鲜,这个时候叫他去支援东江,那简直就是扯淡;毕竟这次黄台吉的兵锋不仅针对他毛文龙,朝鲜也是后金的重点打击目标。

  而迁辽民到山东等地安置更是不现实,即便袁可立能组织起足够的海船,但人来了下一步怎么办?

  分地吗?

  分谁家的地?

  是分山东百姓的还是分山东地主的?

  这无论分谁家的,那都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会人为的制造辽地流民与山东百姓的对立;时间久了不出乱子才怪。

  命方正化把毛文龙的奏章拿给几名亲信传阅,朱由校问道:“都说说吧!这辽地流民究竟该怎么安置才好。”

  过了半晌,见众人都不说话,朱由校索性直接点了名:“文和,你来说说吧!”

  昨天刚送信过来的罗汝才赶紧向皇帝施了个大礼,又斟酌了一下,这才开口说道:“陛下容禀,以臣之见,若是可以就地安置,倒是可以省下朝廷许多心思,只是这铁山和义州皆处在对抗建虏前线,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只怕会力有不逮。”

  “而皮岛、鹿岛等岛屿又实在狭小,更是不宜安置。”

  “这内迁山东更是万不可行,山东、天津等地本就肩负支援东江和辽东之任,冒然多了这许多流民,只怕会生祸端。”

  敲了敲桌案,朱由校看着面前的皮岛地图也显得十分犹豫。

  “皇爷!依着奴才看,叫朝鲜把这片地方送给咱不就得了?”

  这时,站在朱由校身后看了半天的张献忠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了地图上的一座朝鲜城池。

  “唔”了一声,朱由校把目光看向了地图,只见张献忠指向的地方正是平壤。

  当下,朱由校好奇的问道:“这朝鲜要不是吃错了药,怎会把这座大城送给大明?”

  挠了挠头,张献忠嘿嘿一笑,继续说道:“他给不给的无所谓,咱爷们自己去抢不就得了!这建虏不是想要对付朝鲜吗?那就想个主意叫他们去祸害平壤城好了,到时候咱爷们自己抢来的,他朝鲜小王还敢要回去不成?”

  哎哟!

  还真别说,这“八大王”的脑子他就是思路清奇;他这主意眼下还真就有可能做成,毕竟领兵打他毛文龙的可是刘兴祚,这样不仅能把他身边那些忠于建虏的将领支开,还能借着这些人的手从朝鲜人手里“借”来平壤城。

  要知道,这平壤可是一座大城,别说安置五六万的流民,就是再来他十万二十万的也都能装下。

  而一旦得了这平壤城,还可以把整个东江控制下的各个军堡彻底变成军事要塞,把全部的妇孺老弱全部迁入平壤城中。

  可这原本的朝鲜人又该怎么办?

  对众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受到张献忠启发的罗汝才也来了精神,对朱由校说道:“陛下明鉴,这无论是八旗还是汉军营,他们可是有着屠城的传统,咱们只需掐算好时机即可;毕竟,这事情都是建虏做的,这样一来,即可为东江谋一坚城,还可彻底挑起朝鲜与建虏的仇怨,使其不敢三心二意。”

  卧槽!这张献忠是狠,你罗汝才是毒啊!这等借刀杀人,然后一石好几只鸟的毒辣计谋,也就这二位能想得出来了。

  不过……朕还真是喜欢啊!

  这俩龙腿子也是知道有刘兴祚这么一位“大杀器”,这才珠联璧合的想出了这么一个奇损无比的主意。

  “嗯!既如此,文和可速速遣人与沈瑜联络,叫刘兴祚全力配合朝廷的行动;同时告诉袁师,立刻整顿舟师,打造登陆及攻城器械,务必在朝鲜君臣做出反应之前,一举拿下平壤。”

  说完,又看了一眼还在嘿嘿憨笑的张献忠,朱由校笑眯眯地说道:“秉忠啊!你小子最近可是学坏了哟!”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霸业天子
  2. [历史军事]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3.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4.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5.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6.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7.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8.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9.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10.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11.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2.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3.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4.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5.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6.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7.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8.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9.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20.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21.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2.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3.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4.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