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天启帝国> 第36章 三边之计

第36章 三边之计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三边之地便是他镇压东林和整顿世家、士林的基地跟大后方。

  也不仅是三边,日后整个长江以北都将纳入优先发展计划。

  除了在经济上加强南北联系,进而控制全国经济外,他还准备在军事、政治上形成对整个江南地区的压倒性优势,以期解决自明朝开国时便根深在整个帝国内部的南北割裂,将全国彻底的整和成铁板一块。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论朝廷还是皇权处处皆被东林、世家所钳制,就连自己的小命都可能随时不保。

  现在的江南世家和东林诸党在几百年的时间内,通过控制经济、暗中走私乃至参与倭乱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而在朝堂扶植代理人,甚至亲自披挂上阵。

  像东林首辅叶向高的子侄经营的是丝绸,杨涟的家族经营的是米粮,而李三才家族,本就是通州张家湾的商人。所以朝廷征商税,根本就是在跟这群大佬们争夺利益。

  既然现在朱由校想要解决掉东林,那么扶植一批忠心自己的官僚集团取而代之便是顺理成章;即便孙传庭在三边之地打造出一支他老孙的孙系军事集团,朱由校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因为卢象升在宣大所练的天雄军,便是为了平衡,这也正是孙传庭的新军会以骑兵为主,而卢象升的新军则以火器为主,辅以轻骑。

  这都是天启皇帝留存在大脑里中帝王术,这样一来,即便孙、卢二人日后起了异心,皇帝本人都能有相应的反制手段;更何况自己手里还有京营这张最后的底牌。

  当然,从后世的历史看,孙、卢二人怀有异志的可能性极低,但前后两辈子都把自己小命看的无比重要的小朱同志还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必要的手段。

  想好一切,朱由校继续向孙传庭说到:“卿家无须担忧,即便爱卿尽处三边官吏,朕亦有法保得三边太平。这官员为官,最重要的便是守得本心,只要为公为民的初心不变,出身如何,又何足道哉!”

  摆了摆手,止住了欲发问的孙传庭,朱由校笑了一下继续说:“日后这三边之地官吏,每年都需进行‘小考’,考校官由地方厂卫、三边政府共同出员,分别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别考核备查,内廷存副本备卷,考核细则可日后再议。”

  “三年谓之‘大考’,考校官由内廷、厂卫、吏部及相应的部堂出员,凡连续三年考核上等官员,皆可优先拔擢;吏员考核则由三边各地府衙主导,凡连续三年上等者,皆可加薪一等、报吏部备卷;待内廷勘验后,可择其优者补录为官。”

  “这每年的官吏考核,凡政绩突出、官声上等者可以其年俸双倍发放绩效考核银以资鼓励。连续三次大考为上等,待吏部、都察院、厂卫考校后,未拔擢者均可晋一级,愿留原职为官吏者可留原职,已拔擢者,可择优录为京官以充各部。如此,爱卿以为如何?”

  “这……陛下所议可谓周全,只是……这官员考录不论科举出身,朝堂必有所非议,且科举取材,乃是历朝成法,陛下此举,为除科举乎?”

  孙传庭对拔擢吏员为官和官吏考核之事并无异议,只是皇帝如此行事,难不成是要废除科举选士不成?

  朱由校笑了下说到:“这该科举还是要科举的,朕也说了,三边之地有其特殊性,只是这科举只考八股文章却是有失偏颇。”

  “圣人之道,乃是治国之论、修身之本,行治国之策,还需工、商、农、法、兵、医各家扬其所长、因地制宜方可。圣人亦有‘六艺’傍身,吾大明百官既尊崇圣人之道,若只言诗词文章?岂不是有违圣人教诲?”

  “朕想来,当以圣教修德性,以律法规矩天下,以农桑劝耕百姓,以工商充实府库,以医道济世救人,以兵家拓土开疆,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压根就没想着彻底废除儒家的朱由校自然是不会一上来就废掉科举和八股,在朱由校看来,这八股取士的利弊要辩证看待。看書喇

  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手段,在明代的科举取士中,在相当长时间和相当大的范围和程度上,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仅导致了士子为求仕进,而在举业之途上普遍出现了浮躁竞进的状态;还对明代知识界、学术界的学风、士风和文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牵连遍及于社会人文的各个角落。它使众多知识分子不再研求有用之学,而只在做八股的文字游戏中耗尽了自身精力;而且八股取士同样造成了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封建文化全面的凝固和停滞。

  但尽管八股取士有诸多不利影响,却仍不可否认它的积极作用。

  明代的八股取士不仅统一了考试的标准,还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同时也能有效的考察应试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语言水平。

  此外,八股文的写作和科举取士同样促进了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所宣传的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虽然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但最终却没像欧洲那般分裂成了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朱由校后世人的眼光来看,全盘的否定儒家文化,不仅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造成全民的思想混乱,更会造成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又会导致对自身文化的否定,进而在思想上人为割裂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看書溂

  所以,朱由校会打压的只是儒家,而不是儒家文化,只会打压儒家文化中禁锢人心的那一部分,而并非全盘否定整个儒家文化。

  “吁!”的呼出了一口气,见自家皇帝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孙传庭心下也是大安。

  至于日后官员需要考察其余各家所学,他却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这时,久未开口的卢象升先是看了一眼孙传庭,这才说到:“依陛下所议,若三边之地如此行事,督抚兼顾数省军政两务,是否……是否其权过擅……”

  深深的看了卢象升一眼,朱由校的心里也不由感慨,这卢象升果然是个纯粹的人,其实他这么说也不一定是觉得孙传庭会擅权起异心。只是这几日相处下来,深怕孙传庭日后会因权势过甚而被自己所怀疑。

  而孙传庭倒还真是有些迂腐,从原本历史看,孙传庭若不迂腐,也不会最终落个兵败身死。

  不过自己不是朱由检,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国灭身死的局面,对孙、卢二人基本上还是信任的。

  想及于此,朱由校笑道:“建斗所言甚是有理,然朕已言明,三边有其特殊之处,朕如此施为亦是一时之权宜。”

  “待新军建成,三边大定,吾皇明王师自当扫平四夷,彼时三边即成吾大明腹心之地,建斗之虑自去。且依朕看来,日后吾大明各统兵大将、各部重臣,凡于辟土有功者,皆可于边塞裂土封藩,日后,朕还要再兴秦时军功爵制;朕,要吾大明铁蹄所踏之地,皆为吾大明之土,大明水师所及之地,即为吾大明之海疆。建斗觉得,与拓土立国,搏取功爵相较,当有人再生异心乎?”

  “吸……”

  这下,孙、卢二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得不说,陛下这一手玩儿的漂亮啊!试想哪个武将勋贵不想搏个裂土封王?哪个将士不想搏个封妻荫子?就连孙、卢二人也是听得内心翻腾,巴不得立刻就拎刀子上阵,替眼前的陛下去开疆拓土、杀尽蛮夷才是。

  看着两位年轻重臣的表情,朱由校心里先是小小得意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只是这第一步,便是建立新军跟整肃三边,朕以千斤之担委于二卿,还望二位卿家勿负朕望才是。”

  “臣等必殚精竭虑、尽忠皇事。”

  孙、卢二人皆是一个大礼拜了下去。

  点了点头,朱由校赞许的说到:“朕果然没有看错人,能得二卿相助,实乃朕之福,实乃吾大明百姓之福!”

  亲手扶起二人,朱由校又摇了摇头叹到:“只是朕这朝堂之上,肯勇于任事之人当真太少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听了朱由校有感而发念出的诗,孙、卢二人对视了一下,这次却是孙传庭直接俯身再拜:“是臣愚钝,听得陛下这首诗,方才明白陛下为何不以出身选拔官吏,陛下圣明,臣心服口服矣……”

  摸了一下鼻尖,尴尬不已的朱由校很是不好意思的对孙传庭说到:“额……爱卿,爱卿快快平身,朕只是一时有感而发,爱卿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

  作者有话说:

  中午收到的推荐消息,发现不知不觉十万字了,嘿嘿!还是希望多评论、多交流、多指正!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霸业天子
  2. [历史军事]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3.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4.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5.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6.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7.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8.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9.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10.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11.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2.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3.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4.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5.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6.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7.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8.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9.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20.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21.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2.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3.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4.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