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天启帝国> 第27章 穷则思变(下)

第27章 穷则思变(下)

  初步的想法有了,下一步就是该怎么做才对。

  大明现在看起来很唬人,其实整个国家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早已严重不足,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

  就拿东南之地来说,东南的南直隶、福建、浙江三地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偷税漏税最严重的地区。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地豪商士绅通过海贸和走私积累了巨额财富;有了钱后,又通过不断兼并将绝大部分土地纳入自己名下通过跟当地有免税特权的世家大族合伙达到免除赋税的目的。再加上主动“寄主”的,东南三省可供国家收取税赋的土地简直就是少得可怜至极。

  而明朝政府对这三地的影响力甚至都不如那些海上横行的海盗头子。

  而此时的东南海盗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郑氏,自“日本甲螺”(倭寇首领)颜思齐死后,郑氏结合诸海盗首领,号十八芝,建立起了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力商业团队,领导数万海贼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域。

  郑氏首领郑一官于天启五年正式改名芝龙,并以台湾魍港为基地,控各类船只700余艘,不断劫掠福建及广东等地。

  所以现在朝廷若想彻底控制东南三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郑氏。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年底,郑氏才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下接受招安,成为“海防游击”。

  但熊文灿此时尚在家中丁忧,此人在任之时官声尚可,历史上其巡抚福建、两广之地时,关外后金已成虎视鲸吞之势;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十三家燃起了遍地烽烟;海上的海盗、红毛夷人和倭寇更是横行于东南沿海。看書喇

  在这样的形势下,熊文灿毅然接受朝廷任命去福建上任,足见其魄力。

  在福建和两广,他成功招降郑芝龙,随即命郑芝龙率旧部歼灭刘六、刘七、李魁奇、锺斌等诸海贼。又指挥福建、广东两省联合进剿巨贼刘香,与刘贼战于远洋。后刘香战败自焚溺死,历经长达八年的艰苦努力,海盗尽平,红毛、倭寇等皆销声匿迹。

  郑氏投降后,崇祯又委派熊文灿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六省军务,驻郧阳讨贼。

  而熊文灿审势之下,决定招抚为主剿灭辅之。成功地招降了张献忠、罗汝才、李万庆、刘国能等一干“流寇”,“十三家”除李自成外全部投降明廷。

  不管这些人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总是为明朝争得了喘息的时间和调整的机会。明廷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后来的事态则很有可能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可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多方原因,加上崇祯皇帝本人的刚愎自用与决策失误。

  明王朝没能抓住这最后的一线生机;其后张献忠在谷城复叛,群雄并起响应,而熊文灿也被下狱问罪。

  而此事中熊文灿先是以权谋私,收受张献忠贿赂,后又竭力夸大功劳一意主抚。张献忠复叛的理由就是被熊文灿公开索贿,并将这些贪官污吏索取贿赂的数量、日期开列公布。其后,熊文灿又为了遮掩其过,竟然想方设法不让左良玉迅速扩大战果追击张献忠;最后导致左良玉全军覆没。

  所以,这个熊文灿可以用,但这个人的权利却要加以限制,其人亦不可单独主政一方。

  否则权利集于其一身,其私欲过盛之下必然膨胀难制。

  也不仅是他熊文灿,其实别的官员也是一样,不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终会变成洪水猛兽。

  想到了自己琢磨出来的“百查司”,朱由校觉得这个机构还是应该埋在暗处。

  这明处嘛!自然还得有个监督执纪问责的机构,而现在的御史监察制度其实已经烂掉了,无论是现在的明朝,还是后来的满清,这些御史除了能多收一份孝敬银子,别的作用基本没有。

  而监察御史之上却没有人对其权利进行监督,而且御史“风闻言事”的作风完全不对其诬告他人负责,最后彻底沦为了政敌间互相攻讦的工具,也完全失去了最初的作用。

  所以除了“百查司”这个暗司衙门之外,还要有一个类似后世监督执纪的机构。

  这个机构的作用不是代替有司执法,而是监察官纪、吏纪,对官吏施行问责,并将问责结果纳入官员考评,而这个机构的考评则会结合厂卫暗查结论来进行最终的考校。

  当然,吏部的“京查”制也是其中一项,只不过在正式实施之前,这“京查”制度也要进行改革,而不是像如今这般成为党争的工具。

  这样一来,厂卫的监察范围就可以被限定在监察一定品级的官员之上,这样厂卫的大部分精力就可以用在对外情报上。

  最后,只要把百查司这个暗司衙门跟厂卫牢牢的握在皇帝自己手里,文官集团也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至于贪腐,朱由校从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将之彻底消灭,但只要掌控好尺度,不定期的搞死一批罪大恶极之辈,并加大惩戒力度,施以酷刑重罚并连坐其九族亲眷,起码那些心怀龌龊之人也会因有所忌惮而收殓一些。

  “呵呵,好,好啊!既然要监督执纪,那么这个衙门就叫执纪司好了,一切运作经费,就由朕的内帑包了,也免得有人从中掣肘。”

  朱由校现在可是不怕自己的内帑没钱,自己叫魏忠贤搞得那套只要扑腾开了,起码自己的内帑该是不缺银子的。

  而朱由校也没有紧紧捂着银子不花的心思,这钱只有花出去、流通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至于官纪该如何监察,各项制度该如何制定!

  嘿嘿,后世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公务员处分条例、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条例、准则那可都是现成的。自己好歹也是认真学习并认真的总结学习过笔记,只要拿出来改造一番也就是了。

  呼出一口浊气,朱由校起身伸了个懒腰,自己虽然有了一些想法,可当真要施行起来,这首先还是要有大笔的银子跟充足的人手。

  自己叫魏忠贤去卖掉珍宝库库存所得银子跟厂卫产业、盘剥商人的收入本是准备建立新军跟西厂所用。还有暗卫、百查司等秘密组织,笼络大批高手更是需要钱财。

  就这点儿收成貌似还不够用,而东南之地在没有把郑氏笼络到麾下之前还不宜有大的动作。那么可动的地方跟可下刀子的人就只有这帮与东林党纠缠不清的官员老爷和富商地主们了。

  嘴角挂起一丝邪笑:“嘿嘿!黄立极啊黄立极,你们这帮人也太坐不住了,既然你们自己送上门来,朕还跟你们客气什么!”

  这光有钱还不够,还要有威,历代开国之君跟有大作为的君主为什么可以不惧文官集团和大士族呢?还不是刀子够硬,在军权上说一不二。

  新军建立还需时日,而现成的京营十二卫军、三大营里除了锦衣卫职司监察天下外,其余却早已不堪大用。

  而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四卫营,其职司更类似于皇家仪仗队。

  加上京师各营的将兵多来自勋贵武将世家,平日就难统御,随便派个人怕是也很难辖制。

  既然普通武将难以辖制,而大明现在又绝不允许藩王掌握军权,这唯一能用的,就只能是勋贵。

  而在京师中排第一的勋贵世家,当属英国公一脉;现任英国公张惟贤对天启皇帝有策立之功,加上本身便执掌京营,用他来整训京师诸营自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而其他的如定国公徐允祯、成国公朱纯臣这种在原本历史上给李自成献劝进表的,朱由校能控制住不剁了他们就不错了,即便拉出来充数,那也得命人仔细的看管起来才对。

  更叫朱由校放心将军权交给张惟贤的原因,则是历代英国公皆不居功自傲,且个个都对皇家忠心不二,加上从不干预政事,只要皇帝没话,英国公一脉就这么默默的守卫京师安全。

  至于原本的历史上的末代英国公张世泽,也没丢了祖宗的脸面,北京城破之时,不逃不降,也是为大明尽忠了。

  既然一切改革的前提都是要在自己有足够的威望,足以掌控军权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整肃京师各营,毕竟这破船尚有三斤钉,京营再糜烂,怎么也能扒拉出几个像样的出来,自己这个皇帝只要维护好各方利益,寻他一批肯为皇帝卖命的应是不难。

  抻练了几下身体,朱由校向门外的值守宦官吩咐到:“来人,速请英国公张惟贤、内阁大学士施鳯来入宫饮宴!喔,对了,把魏忠贤也给朕叫来。”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霸业天子
  2. [历史军事]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3.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4.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5.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6.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7.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8.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9.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10.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11.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2.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3.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4.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5.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6.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7.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8.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9.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20.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21.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2.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3.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4.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