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我崇祯绝不上吊> 第431章 所谓众正,专门不干人事

第431章 所谓众正,专门不干人事

  为了完成承诺,也出于对“正统”的惧怕。

  江南豪绅做出了牵制朱由检,等多尔衮收拾了李自成,再与大清联手干掉朱由检的计划。

  多尔衮的信来了,士绅集团动弹了!

  一时间,前些时日还处处叫苦,声言库房没钱,收不上税的江南各地,纷纷将税银解送南京。

  不过短短半月,运输到南京库房的银子,超过了一千三百万两……

  而之前……

  朱由菘穷的连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闫立新:《清朝与弘光朝税收政策的得失比较研究》中,明确指出,他研究了弘光朝的工部、户部上疏奏章后,得出这样一句话:

  1644年11月,弘光帝的国库——

  只有白银一千零几两!

  而需要支出的军饷,单月高达二百二十五万有奇。

  ……

  甚至,因为发不出军饷,导致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先后洗劫各地……

  是江南没钱吗?

  不是!

  当年税收照旧收取了。

  这些钱,被卡在了地方!

  而卡它们的人——官员豪绅阶级!

  换句话说,也就是充斥弘光朝堂的众正们!

  若是这些一手执掌朝政的大佬们,但凡不卡了地方税银……

  大兵抢掠地方,这样的惨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就是这么一群混蛋,当收到多尔衮的回信后,立马将卡住的税银,又解送南京了!

  这就是众正之名传万古的东林、复社!

  历史上也是这么干的,不同的是,最后解付南京的税银,没有这么多。

  ……

  朱由菘的登基继位诏书中,明确表态朱由检给各地减免、豁免、蠲免(juan)的税收政策,他依旧承认,这些地方照例享受或是全免、或是半免、或是积年旧账不追究、或是免三年、或是免五年……的税收优惠。

  同时宣布废黜三饷里的辽饷。

  没几天,朱由菘再次下旨,废黜练饷。

  也就是说,在最高的中央阶层,三饷只剩下了剿灭农民起义的剿饷。

  这就是被黑成了“昏庸无能”形象的弘光帝朱由菘,所做的!

  颠覆认知不?

  朱由菘的作为,那特么就是明君该有的啊!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执掌了朝政大权,代表了“民意”,高喊着自己“正人君子”的东林、复社等官僚集团、官绅集团……给黑出屎来了!

  对百姓的税收一切照旧。

  上面的皇帝减轻了税收……

  下面……老百姓该交多少还交多少!

  官老爷们是“众正”,又不是你“福王之子”,哪管你朱由菘说了啥……

  荒唐不?

  然而,遍观历史,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从古到今,不绝于书,也不会断绝……

  大洪水那一年……

  朱总好啊,给咱们灾区免了税。

  多好的事啊!

  上面的眼里是有咱小百姓的啊!

  是不是?

  国家在乎咱小百姓啊!

  但是,传声筒是人,不是机器……

  我家那片,都还被逼贷款交税了呢!

  还特么用的是贷款建房的名义,来预交来年税收!

  就这个理由,当年高度统一!

  不管是我们豫西南那边,还是淮河那边,都是这样的套路。

  (这件事被拍入了《走进八里堡》)

  这还是现代,更何况是古代!

  ……

  这是上下,那么中间的这些钱呢?

  呵呵……

  闹上了j点ft的大洪水预缴税,不了了之。

  税收款被中饱私囊,不纳入国库——

  你们说明朝这群权力更大的“众正”官僚集团,会做什么?

  钱给朱由菘?

  想屁吃!

  那我们干嘛还要冒着被罢官的风险,卡朝廷脖子呢?

  还给百姓?

  滚犊子!

  那我们干嘛要辛辛苦苦的收上来!

  ……

  揣在自己兜里,嫖几个名妓,她不香么?

  ……

  前面讲过明朝中央正税,约为三十税一,一亩地也就相当于五斤二两一钱九分的粮食。

  加了三饷之后,最顶峰时期,每亩地总计纳税7.982斤粮食。

  这是正税,此外还有秋赋、人丁、徭役等,这些中央税种不提。

  至于地方附加的各种杂税……

  说实话,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贪赃枉法,就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吧?

  也不能拿着某一时期,来以偏概全吧?

  研究历史,最忌双标啊!

  昨天我和江苏那边一个纪委的副处聊天,他也是个历史作者,他告诉我清朝税收很轻,明朝税收很重,宋朝被安南按在地上锤,让我下一本也写宋朝……

  我就纳了闷了,清朝税收是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来计算的。

  而且,言之凿凿所谓的废除三饷,不但没有废除,还将辽饷编入正税之中。

  就是那个臭名昭著、最爱被引用的——明朝末期“亩加九厘银”。(重量单位:斤、两、钱、分、厘,一厘等于千分之一两。)

  这东西,从原本的“临时税”,变成了正税!

  这就是清朝税收!

  却不知这所谓的轻——轻于何处?

  当然,有人要拿雍正那总共实行了十来年的“摊丁入亩”来说事……

  哦,连定义都搞不懂,就来狂吠了?

  丁税:自春秋齐国《编户齐民》之后,就开始征收的人丁税!

  按照惯例,不计人数,只计丁口么!

  丁:16--60岁男丁,这就是生了儿子叫添丁的缘由。

  口:成年非老幼女性,一般13--60岁,这就是为什么生了女儿叫进口的原因。

  丁口,是截止清朝改制以来,统计人口的办法。

  换句话说——没有长大成人的孩童、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是不计算在内的。

  这些壮年,会被征收了“丁税”。

  也就是人头税。

  所谓摊丁入亩,是将单独收取的“丁税”,加在了田税里面!

  本质上只是税收的合计并项。

  摊丁入亩,并没有取消丁税!

  这就算了,乾隆一上台,就给废除了,不但加入田税的“丁税”没扣除,反倒是重新征收丁税!

  换句话说,丁税收了两遍。

  明末有三饷,这是事实!

  说清朝税收低的,绝对不敢提清末——自从1840之后,清朝那是变着花的搞税收种类啊,到了太平天国之后,更是十里地就一个税卡!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2.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3.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4.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5.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6.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7.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8.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9.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10.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1.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2.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3.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4.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5.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6.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7.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8.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19.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20.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1.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2.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3.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
  24. [历史军事] 大秦:天道龙影,签到北疆雪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