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我崇祯绝不上吊> 第359章 南北两个大明的鲜明对比

第359章 南北两个大明的鲜明对比

  人多胆壮,不知道谁先拉了阮大铖一把,局势顿时混乱起来。

  士人们一拥而上,撕扯着阮大铖的衣甲。

  甚至,还有人抬起大脚丫子猛踹……

  ……

  阮大铖本是东林党骨干。

  天启四年、吏科都给事中空缺,于是左光斗让阮大铖上京补缺。

  按照官场资历,这个位置本就是阮大铖的。

  谁知道,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所谓的六君子,让高攀龙的弟子魏大中,当了这个六科权利第一的官职,让阮大铖做了六科最末工科的位置上。

  阮大铖自然有怨气啊,凭啥让一个啥都不如他的魏大中(写核舟记的老爹),挤了自己的位置呢?

  就因为他是高攀龙弟子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帮了阮大铖一把,给拨乱反正了。

  谁知道,这一下,彻底捅了马蜂窝。

  东林火力开足,喷的阮大铖一个月都没干到,灰溜溜的辞官归乡。

  从此,阮大铖就与东林决裂。

  后来魏忠贤坐大,于是就将阮大铖提拔起来。

  这期间的阮大铖,也没有针对东林一脉,他万事不发表意见,做了一个好好先生。

  谁知道,阮大铖的退让,并没有得到清净。

  就像是那句俗话:“人让人,那是再让三尺又何妨。人若是让狗,那换来的只会是追着你的屁股咬!”

  但是,在魏忠贤那里讨不了好处的东林,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于是就对准了阮大铖。

  东林君子们,宛若疯狗一般,追着阮大铖疯咬……

  就这样,阮大铖名声臭了。

  甚至,连怀宁家乡,都不要他,出现了历史上的千古奇景——桐城不要,怀宁不收。

  后来,清朝修《明史》。

  虽然明史总裁,是桐城人张廷玉。

  但是,清廷特意让刘宗周弟子黄宗羲,来主持具体的编撰。

  因为黄宗羲名声太大了,拉拢了黄宗羲,就等于拉拢住了江南文人。

  黄宗羲虽然没去,但是,却让儿子黄百家,徒弟万斯同、万言,以及侄儿等人,去参与编撰了。

  其间,黄宗羲与万斯同等人往来书信不断。

  明史完全是在黄宗羲的指导下编纂的。

  《明史》名义上的总裁是张廷玉,实际上总编撰却是万斯同,并且,明史从内容到体例,都是在黄宗羲的掌控下编撰的。

  黄宗羲的隔代弟子全祖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公(黄宗羲)虽不赴征书(指明史),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至于死忠之籍,(黄宗羲)犹多确核。”

  看明白了吗?

  《明史》都是人家指导下编纂的,总不能说自己派系当时没干人事吧?

  于是,弘光朝灭亡的这口锅,就被扣在了马士英、阮大铖身上。

  事实上——这两人,最后屡战屡败!

  最后马士英战死、阮大铖听闻马士英战死,跳崖死了。

  如果按照盖棺定论的原则——两人都为大明尽了忠。

  反倒是“刚直不阿”的“众正”们,摇尾乞怜,跪地请降,甚至名列清廷三公……

  可笑不?

  哦!

  对了!

  还污蔑人家的死亡,说是投降了,有人说投降了,有人见到投降后又被杀了……

  就很离谱!

  我就发现一件事——水军这是有遗传的啊,早就出现了呢!

  ……

  阮大铖被骂的狗血淋头,另一边的马士英也陷入了人潮。

  然而,未几,一个消息传来:

  “打着郑家旗号的船队,竟然直挺挺的路过南京而不攻,径直朝西去了!”

  这个消息一出,刚才还人潮济济,争相朝城外躲避的众正们,也不挤着要出城了。

  众人纷纷调头赶回城内,急忙穿戴好了官服,一股脑的跑去皇宫请功去了……

  大街上,徒留下衣服被扯得稀巴烂,被打的鼻青脸肿的阮大铖,以及被挤掉了鞋子、帽子的马士英……

  两人站在一片狼藉的城门口,相对无言……

  ……

  南京的笑剧,被锦衣卫暗探们迅速记录下来,装入密信,火速送到了新都。

  如此闹剧,自然要让陛下解解闷啊!

  而郑森的船队,也不做停留,甚至到了武昌,都不曾停下来歇息。

  浩浩荡荡的船队,径直朝着汉江溯流而上。

  ……

  新都。

  朱由检正站在一处作坊前,亲手教导王徵。

  “王卿,你看,这石灰石(大青石)、粘土磨成粉末,再把煅烧的成熟料,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就会得到一种不吝于糯米汁的粘合剂。

  朕将此物命为水泥。

  以此物,混合了适量的沙子,就可以当做城砖的粘合剂。

  若是以钢筋为龙骨,以水泥、沙子、碎石子混合,倒入模具,凝固后,坚固程度不吝于大青石!”

  朱由检亲手拿着大锤。

  哐哐几下,敲击在凝固好了的混泥土上。

  朱由检使足了力气,甚至锤击声震得人耳膜生疼。

  然而,那植入了钢筋的混泥土,也只是掉下来一些粉末。

  王徵看傻了。

  他瞪着眼睛:

  “陛下,若是以此物建造关隘,堪称是固若金汤啊!”

  理科男一眼就看出了水泥的好处。

  只要将模具打好,完全可以建造一个毫无缝隙的关城。

  到那时,这种雄城,将是固若金汤的雄关!

  朱由检哈哈大笑:

  “王卿,汝州一带,甚多煤炭,只消给予流民钱粮,便用之不竭!”

  王徵也是大喜。

  身为一个眼光超群之人,他瞬间就明白了这些“水泥”的好处!

  而对于陛下的话语,王徵自然是相信的。

  毕竟,事实就在眼前啊!

  ……

  朱由检交给王徵一沓图纸,并调拨了三百万银元给他。

  这些图纸里面,既有高炉炼钢的技术,也有水泥的制造方法。

  朱由检相信,在王徵师徒、父子的指挥下,大明的钢铁产量,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至于水泥,温度、配料这两个最大的窗户纸已经捅破——也就是研磨上费点事。

  但是,无非是多架设几架水车罢了。

  实在不行,慢慢用钢磨磨,也能磨出了水泥。

  ……

  朱由检并没有回皇宫,而是去了淅川境内。

  按照宋应星规划的护城河,自丹水(后世渠首处)开凿,直到汉江终至。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2.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3.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4.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5.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6.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7.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8.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9.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10.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1.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2.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3.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4.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5.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6.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7.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8.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19.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20.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1.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2.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3.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
  24. [历史军事] 大秦:天道龙影,签到北疆雪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