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 第两百九十九章 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第两百九十九章 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嬴阴嫚憨憨的点了点头,低着头道:“兄长这几日说要制新菜,让我过去尝尝鲜,我就出去了一趟。”

    说着。

    嬴阴嫚从袖间取出一份用纸包着的东西,透过纸张依稀能闻到一股辛香,她继续道:“我给父皇带了一点。”

    嬴政忍俊不禁道:“你想让朕吃你们的残羹剩饭”

    嬴阴嫚摇头道:“不是,父皇,这是卤煮,兄长说他收集了好久才收集到这些调料,父皇可尝尝,味道真的很好,比宫里那些饮食好吃很多。”

    说完。

    嬴阴嫚还把手中之物递了过来。

    嬴政拂袖道:

    “不用了。”

    “朕才举行了大宴,没胃口,这些东西,你就留着自己吃吧。”

    “哦。”嬴阴嫚乖巧的点点头。

    见状,嬴政朝嬴阴嫚挥挥手,示意她可以离去了,嬴阴嫚朝嬴政行了一礼,然后大步并小步的溜走了。

    望着嬴阴嫚离去的身影,嬴政也不由摇摇头。

    不过。

    他也并没放在心上。

    走在宫阙间,他一直在思索儒家的发难。

    他其实并不喜儒家。

    当年之所以拜孔鲋为文通君,只是想安抚天下士人,顺便向天下士人表个姿态,只不过儒家终究让其失望了。

    他给了文通君高爵,给了儒家统领天下文治的百家统领地位,想教儒家兴教兴文,汇聚百家而成就华夏文明之盛大气象,然儒家这些年死死抱着千年之前的诸侯制不愿撒手。

    天下若真的复辟,对他们又有何好处

    儒家从没得到天下诸侯认可。

    疯痴若此,亘古未闻

    嬴政负手道:

    “看来,朕是错了。”

    “朕原本认为,儒家只是治学流派,只要大秦诚心容纳,儒家必能改弦更张,毕竟,儒家也非是完全没有政见。”

    “然这些年儒家行事越来越轻佻了。”

    “攻击秦政已蔚然成风。”

    “还多次将矛头指向朕,朕虽不喜,但尚且能容,只是这些年下来,朕却是全然没听过儒家对秦政的好话,难道朕施行的秦政在儒家眼中就无半点好处”

    “当年孔夫子不是也曾对齐桓公驱逐四夷大加赞叹而今大秦一举击退匈奴,平定南粤,华夏四境大安,儒家却是对此视而不见,反倒指责大秦穷兵黩武,何其荒谬”

    嬴政摇摇头。

    眼中怅然渐渐为冷色替代。

    他开口道:“朕给儒家留过不少回旋之地,只是儒家没有珍惜,既如此,朕或许也该做出决断了”

    嬴政拂袖,朝咸阳宫走去。

    走了没几步。

    他就想起了子襄的建议,让诸公子议分封郡县。

    嬴政双目微阖,沉吟片刻,又抬头看了看天色,给四周侍从吩咐了一声,准备见一见秦落衡。

    他上次见秦落衡,还是两月之前。

    另一边。

    秦落衡正在收拾屋子。

    前面弄那些卤煮,后厨也是乱成一团,其中不少香料,都是他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因而收拾的很是小心。

    就在他收拾的差不多时,薄姝突然过来道:“长吏来了。”

    秦落衡一怔。

    也是连忙去了正厅。

    见到嬴政,秦落衡连忙行礼道:“见过长吏。”

    嬴政微微额首,淡淡道:“我刚才看到嬴阴嫚了,她最近没少往你这边跑吧”

    秦落衡解释道:“小孩子,生性好动,在所难免。”

    他也是有些尴尬。

    毕竟嬴政像是来兴师问罪的。

    但他还真不好辩驳,因为嬴阴嫚这段时间真没少来,当然更多的还是馋嘴,薄姝、赵檀两女因有了身孕,秦落衡为了提供足够多的营养,也是难得下厨,亲自弄了些零嘴给她们解味。

    那曾想。

    嬴阴嫚有天悄悄来了。

    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隔三差五就过来混吃的,而他自然不可能把嬴阴嫚赶走,因而家中也就常备了一副碗筷。

    嬴政哼了一声,并没有多追究。

    他开口道:“最近朝堂大动,我确实很少去关心她,你身为其兄长,的确该担负起兄长的职责。”

    “是。”秦落衡连忙应道。

    秦落衡将嬴政迎进了屋,很快,便有隶臣端上了热汤。

    嬴政喝了一口热汤,声音平淡的道:“今日宫中大宴,儒家重提了分封郡县,而且还想让始皇诸公子谈对此的看法,你对儒家这次发难是何看法还有你对分封诸侯怎么看”

    秦落衡心神一凝。

    秦长吏已很久没考校过自己了。

    而且这次还关系着大秦国制以及诸公子。

    他不敢有丝毫放松。

    秦落衡将手中汤碗放在案上,低眉沉思着,心中却有些惊疑,他若是没记错,历史上儒家发难是公元前214年,即明年,为何现在儒家就开始发难了

    难道历史走向真的变了

    秦落衡有些恍神。

    他开口道:

    “儒家重提郡县分封,在我看来是注定的。”

    “他们本就跟秦廷不是一条心,儒家之所以这么痴迷郡县制,根本在于两点,儒家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们从始至终都不以底层民众为根基。”

    “从古早的井田制,诸侯制,以及现在讲的仁政,其实都是从世袭贵族为出发点,大秦立国之初,便旨在让黔首人皆有田,使奴隶脱籍而成平民。”

    “这些举动看似无关儒家。”

    “其实不然。”

    “若是黔首人人有田,大量奴隶脱掉奴籍,那也意味着以往的世袭贵族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儒家代表的正是世袭贵族,眼下秦行新政,而贵族无所得,儒家也失去了法外特权,他们自然会对秦政心怀不满,儒家视秦政为恶政其实是可预见的。”

    “二则。”

    “孔孟儒学其实有不少可取之处。”

    “只是如今的儒家褊狭迂腐,恩怨之心极重,私利之欲甚浓,若是有人阻了其道路,定会睚眦相报,儒家自孔子以来,一直视仕途为生命之根,而大秦自来轻儒,百余年来从未用过一名大儒。”

    “我这数月一直在看书。”

    “偶然间也是看到了一些史料,孔门第八代子慎,在魏国行将就灭之际,却是跑去做了魏国丞相,由此可见,儒家做官,从来不以该国政道是否合乎天下民心潮流而抉择,他们看重的一直都是自身享有的特权。”

    “陛下虽用儒家,却没给儒家任何法外特权,而这本就跟儒家出仕相悖,所以儒家跟朝廷离心离德,其实是注定的,亦可以这么说,儒家从没有真的融入大秦,也未曾想为大秦出谋划策。”

    “儒家不融秦之政道。”

    “因儒家脑子里只记有秦政轻儒”

    “所以秦廷支持的,他们便会大力反对,秦廷反对的,他们却是要大力支持,世人皆知秦不喜分封制,儒家又岂会不知但他们就是要特立独行,就是要哗众取宠,为的就是自己所谓的高义。”

    “至于大秦在全境推行郡县制。”

    “始皇的意图很明确,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上下统一政令,避免再出现夏商周三代时的,河渠川防以邻为壑,辄于外患竞相移祸。”

    “不过”

    秦落衡停顿了一下。

    继续道:

    “但在我看来,始皇有些操之过急了,天下以往都是分封,突然变更成郡县制,不少地方恐难以适应,而且大秦的疆域太过辽阔,想做到帝国如臂使指,也非是易事。”

    “大秦一统天下并不久,但天下制度却是荒废已久,想重新树立起来,而且树立的还是一种全新制度,非朝夕能完成、能磨合好,所以底层短时间定然会陷入一片混乱。”

    “这其实也是可预见的。”

    “天下从无序到有序,从来都不是易事,尤其大秦步子迈的还是如此之大,更是让人心惊,稍有不慎,本就处于失序状态的底层恐就会再次崩盘。”

    “到时天下必乱”

    “这是我最近明悟到的道理。”

    “天下不少士人都在蛰伏,他们早就看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一直在等大秦自溃,我以前认为大秦只需重视民生,后面我幡然醒悟,大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什么民生,而是制度。”

    “任何王朝的崩坏都是起于制度崩坏”

    “相对于夏商周三代制度的崩坏,大秦的制度显然更加危险,因为大秦的制度并没有真的建立起来,底层依旧是一片混沌,本就处于失序和有序的反复更迭,若是突然一地彻底失序,连带着,天下本就脆弱的秩序也会瞬间崩塌,大秦必将重燃战火。”

    “大秦之所以能维持弱序不崩,正是因大秦有六十万锐士。”

    “这是大秦得以稳定的主因”

    “大秦现有制度推行如此之慢,除了六国贵族、地方豪强、诸子百家刻意阻拦以外,地方官吏同样心中存疑,而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在朝廷。”

    “朝廷太过求稳了”

    “正所谓破而后立,大秦各种新政接连不断,但都是大政方向,对于地方却显得太过谨慎,也过于在乎地方安稳,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头悬利剑的确能让世人清醒一些。”

    “但也只是清醒一些,只有真正见了血,才能让纷扰的世人,保持真正的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天下的融合,以及加快民众对制度接纳的进程。”

    “大秦太蹑手蹑脚了”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最强斥候之我叫马小刀
  2. [历史军事] 人在乱世当世子,娘子却是大剑仙
  3. [历史军事] 棺越:开局便是冒牌货
  4. [历史军事] 开局村花来救驾,吾许你一个天下
  5. [历史军事] 大唐:李世民的头号打手
  6. [历史军事] 家父汉武帝!
  7. [历史军事] 穿成农夫,我靠采山货养家
  8. [历史军事] 抗战:打造重装合成旅,决战淞沪
  9. [历史军事] 绝世小书儒
  10. [历史军事] 明末:乱世崛起
  11. [历史军事] 变身武则天,我征服了李世民
  12.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老朱为我号丧百天!
  13. [历史军事] 回到大汉打天下
  14. [历史军事] 我在大秦发展高科技
  15. [历史军事] 东汉不三国
  16. [历史军事] 本驸马热武器自由,开荒怎么了?
  17. [历史军事] 大明:朱雄的崛起与征途
  18. [历史军事] 兴晋
  19. [历史军事] 亮剑:开局我魏和尚独立发展
  20. [历史军事] 三叉星玉
  21. [历史军事] 穿越后,我为王朝续命百年
  22. [历史军事] 明朝最真实科举
  23. [历史军事] 我的姐姐是玖辛奈
  24. [历史军事] 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