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史事讲将> 第九十章 王佐之才——荀彧

第九十章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颍川四长,荀陈钟韩,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荀彧、荀攸、钟繇。建安十七年荀彧死,建安十九年荀攸死,建安二十四年,坐魏讽叛乱,钟繇免。至此,颍川士族中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全部从魏统治中心消失,汝颍士族,受到了曹操的强烈震慑,从这点上,曹操有杀荀彧的理由,也就不足为奇了。

  荀彧自身的名望来看,“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以尚书令掌权,常年选拔天下名士,逐渐的受天下士族名望于一身,对于曹操而言,这样一个声望巨大的士族领袖,对自己而言显然是不利的。荀彧接替崔琰成为士族领袖之时,只怕就已经买下了隐患。

  荀彧的能力来看,荀彧以善于选拔人才而称,其选拔的荀攸、锺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等人皆以才干称,然而,仔细看的话,荀彧所选拔的人才,仍旧以汝颍人士为多,荀攸、钟繇、陈群、郭嘉、戏志才等人都是颍川人,事实上,荀彧对于三辅士族和河北人士缺乏了解,如荀彧不认识孙资,荀彧惊叹杜袭之才等事迹。而对于已经占领中原之地,图谋天下的曹操来说,对汝颍之外地区人士不了解的荀彧,已经在这方面没有了太大的作用,曹操以空盒示荀彧,空盒,无用之意也。

  荀彧在曹魏的位置,应该相当于诸葛亮在蜀汉,只是曹操这人远比刘备显得强势,重大事情往往自作主张,不太放权,加上罗贯中拥刘反曹的立场,导致《三国演义》中荀彧的形象远不及诸葛亮突出,事实上,荀彧对曹魏贡献很大,举其要者:看書喇

  1)他最先提出“奉主上以从民望”,在“英雄”们都视百姓为草芥的乱世,他仍认为民心是执政的根本;

  2)他提醒曹操建立巩固根据地,比一味攻城略地重要,若非这一重要提醒,曹操就可能变成李自成式流寇,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估计***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时,从荀彧这些论断中获益匪浅;

  3)在与袁绍决战前,曹操心烦意乱举棋不定时,是荀彧为曹操作了独到深刻的战略分析,为其指出了袁军的强中之弱,曹兵的弱中之强,由于荀彧来自袁绍阵营,对袁绍的性格弱点,及袁方文臣武将特点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的判断并非盲目乐观,而有充分现实依据;

  4)是他推荐了郭嘉和荀攸、钟繇等人,他推荐的这些人才各自为曹魏贡献了重要力量。

  荀彧似乎是为忠于“匡扶汉室”的宗旨而死,但别忘了他其实一直是在为曹操谋划,而不曾单独接近献帝,为其献策,当初曹操向荀彧征询迁都许昌的意见时,荀彧赞同的理由是:按五行说,汉属火命,曹是土命,火能生土,而“许都属土,到彼必兴”——其目标显然是为让曹“兴”,而非为汉“兴”,荀彧与曹操的分歧主要在于,荀彧将“人心”和“道义”看得很重,而曹操只看重实利,因此,荀彧提出的“奉主上以从民望”,到了曹操那里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天子哪怕是表面的恭敬尊重都没有了,“民望”在老曹内心深处更没有位置。刘备就看出曹操这一弱项,而尽力去迎合“民望”。

  荀彧的理想是帮曹操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想让曹操做个名传后世的能臣加贤相,他不愿看到主公不顾自己名声,越过雷池,彻底废掉名义上的天子,他认为那样会开不好的先例,你突破了底线,暂时得到实惠,但以后别的人一旦有了势力,就也可突破底线,废掉你的后代,这样,天下就会一直乱下去。曹操不以荀彧的意见为然,可后来司马氏凌魏和篡魏,真的就如法炮制了曹氏的凌汉和篡汉,荀彧这样的人是不肯为活命,而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他的死如同王国维之殉清,其实殉的是原则。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穿越枭雄
  2. [历史军事] 大明,从澳洲开始
  3. [历史军事] 夙志
  4. [历史军事] 从一座城开始的争霸之路
  5. [历史军事] 大秦:奸臣矫诏,我扶苏绝不自尽
  6. [历史军事] 无限白粥无限米饭无限资源系统
  7. [历史军事] 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
  8. [历史军事] 大唐广播站2
  9. [历史军事] 大明:我这就一步登天了?
  10. [历史军事] 我有一个沃尔玛仓库
  11. [历史军事] 最强兵王在三国
  12. [历史军事] 大秦皇子:边关签到百年,世上再无仙
  13. [历史军事] 清初:我爆兵造反,你说神仙下凡
  14. [历史军事] 三国少年时代
  15. [历史军事] 综武:风流双修的我无敌了!
  16. [历史军事] 领主世界一开局从子爵开始!
  17. [历史军事] 穿越三国:觉醒隋唐英雄召唤系统
  18. [历史军事] 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
  19. [历史军事] 被诬陷流放?开局攻灭高丽自立
  20. [历史军事] 我在大唐用神笔具现神话
  21. [历史军事] 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22. [历史军事] 三国:拯救太后,我做了几天太监
  23. [历史军事] 娶贾元春海外建国
  24. [历史军事] 明朝海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