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灯易学实录> 关于易学的门派和江湖你懂多少?

关于易学的门派和江湖你懂多少?

  易研究和应用本是一门大学问,但易学研究从古至今,形成的糟粕太多,以致污染了正统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骗子大行其道的易学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也无可厚非,但易学界这个江湖,历来水都很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易学界的构成非常复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就是说《易经》至少有四种体现圣人之道的功能,讲究说话技巧的人看重《易经》的语言,要做事情的,看重其中关于事物变化的道理,要进行发明创造的,看重里面的卦象;要算卦的,就看重里面的占卜。

  四库全书把研究《易经》的人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义理派和象数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当今易学界的流派,按照研究者的分布,也可以分两派:学院派和江湖派。学院派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立足于文献文本,主要从文字训诂、文献、哲理、科学、象数等方面展开研究,当然也牵涉到理论应用的,比如《易经》管理方面等。江湖派主要关注《易经》的应用,即占卜,这一点其实是易经算命街的源头问题。因为《易经》本来就是因为占卜算卦才被创造出来的。《易经》相关的占卜是大衍筮法、纳甲筮法、梅花易数和奇门遁甲。其他的占卜方法和《易经》或者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稍远。

  《易经》虽然有算命占卜的功能,但不是所有的易学占卜都是《易经》。江湖派的易学研究,其实主要是术数方面。四库全书说,“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流,傅以杂说耳”。说明术数是《易经》的支流,不是主干。江湖派也有研究《易经》理论和文字词汇含义的,大多为民间的文化爱好者,一般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很多是想象和揣摩,很有灵感,想象力丰富,但是论证不严密。学术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可嘉。但也有走火入魔陷进去出不来的。

  古人对于研究易学的正道与歧途早有洞若观火地告诫,如《礼记》所说:“洁静精微,易教也。……其失也贼。”这就说,研究易学的正道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清洁澄澈,宁静自然,境界高远,同时又能觉察体悟精深微妙的宇宙大化流行。这种境界远非一般术士可以达到。但是,如果走上了邪路歧途,就变成贼眉鼠目,老奸巨猾,心胸狭窄,喜欢背后算计人,玩阴的。这种误入歧途的人,往往身上阴气很重,这也是一种水之象,阴气森森,令人恐怖。

  其实,江湖所说的易学基本都属于术数的范畴。易学主要是指研究《易经》六十四卦经文和《易传》的学问,在过去的学科分类中属于经部。而术数主要是关于占卜吉凶祸福的学问,属于子部。所以在四库全书中,易学文献在第一类经部中的最前面排列,而术数却在后面子部中保存。占卜吉凶祸福是很神秘的事情,术数文化自然是神秘文化家族中的一大成员。但是,越是神秘的东西,越容易有水分。之所以神秘,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如果大家都了解,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了。但是大家都了解,也就没有市场了。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自然就成了权威和大师。所以易学江湖最容易造神,尤其是现在——这是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很多人挟鸡毛以号令天下,有所谓祖传秘诀的,有所谓神秘师传的,有做梦神授的,不一而足,好像掌握了这样的绝技,就犹如倚天剑在手而天下披靡。其实,术数一层纸,说破不值钱。那些神秘得几乎没人性的秘诀,一旦告诉你的时候,你会哑然失笑,或者大失所望,大叫“也不过如此”而惊呼上当。——这其实正是江湖。

  江湖易学之中,还有一些属于学术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江湖小把戏。这些小把戏过去是需要师传的,靠自己揣摩总结,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摸不透。这些东西,过去江湖中人叫“腥”,真正的学术学理,叫“尖”。诸如察言观色、套话等,都是“使腥”。江湖流传的《英耀篇》《扎飞篇》等就属此种学问。不要小看“使腥”,有经验的江湖术士运用得好的话,完全可以颠覆你的三观。所以易学江湖中可以完全不懂易学也能以此谋生,甚至比那些天天看书做研究的人赚钱还要多。因为这些人了解了社会和人性。所以,易学江湖中耍小把戏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只不过这些小把戏外行人不知道,还以为是神机妙算的结果。如果既有真才实学,又会耍点儿小把戏,那就是过去江湖前辈所说的“腥加尖,赛神仙”了。当然,类似于察言观色的小把戏,有时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中医就很讲究察言观色,这在《黄帝内经》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根据一个人的气色和说话的声音语气来判断病情病源,有时是可行的。而且,《周易》中也有通过语言来判断人的方法,如《易传》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是说,将要背叛的人,说话多少有些惭愧;而内心不确定的人,说话就支支吾吾没有要点;老实善良的人,一般都沉默寡言,话很少;急躁的人则话很多,一般都是半截话;颠倒黑白之人往往说话游离不定,顾左右而言他;丧失操守、没有原则的人说话慢慢吞吞,不敢直说。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然精辟,是可以作为占卜的辅助信息的。可见,察言观色并不是易学所禁止的。

  江湖易学自然属于江湖文化的范围,而江湖文化一般由理、术、法、诀几个层面构成。理可自悟,术须师传。相对于江湖派易学来说,理就是占卜推算的哲学理论,也就是易理。术就是各种可以操作的技术,一般比较零碎,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可以通过自学、读书研究来领悟,但是具体的操作性技术却需要有人来传授指点。否则,即使理论讲得头头是道,技术性的东西还是悟不透,哪怕就是一层窗户纸,还需要有人来点破。法就是一些系统性、原则性的东西,这个也需要有人告知。诀就是口诀,很简洁,一般就是几句话,合辙押韵,便于记忆,但是很含蓄晦涩,都是经验性的总结与提炼。这是江湖文化中最顶尖的东西,在过去不是入室弟子很难得闻。现在资讯发达,很多过去秘而不宣的口诀大家可以轻易看到。可是这些口诀不经过来人解释,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而一旦得到了口诀并明白了含义,那可真是涣然冰释,“得诀归来好读书”,再回过头来看一些书,就可以辨明真伪,豁然开朗了。因为很多东西需要师传,因此就有了师徒相授的传承性,有了师徒传承,就有了门派门户之见。所以在易学江湖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师承不同或流派不同而相互攻击,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江湖习气很重。其实,各种术都是道的一种显现,就如同宋代理学家朱熹讲的“理一万殊”、“月映万川”一样,理都是一个理,但是表现出的千千万万的形式和事物却各不相同,就像空中只有一轮明月,但是不同地方的河流都能映照月亮的影子一样。易学江湖中的朋友,不应该因为各自河流中的不同月影而相互攻讦,因为如月影一样的各种术数,其实都是易理这一轮明月的不同月影。所以,易学界的各个流派,就是庄子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道只是一个道,就是易道,但从易道分化而出的易术却各不相同,各自秉承了易道的某个方面。所以,说到底,易学江湖是一家,大易和谐。

  在江湖易学之中,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不管是摆摊的还是开馆的,这一行以男性为主体。

  其二,从业者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左右,因为太年轻则没人相信,太老则精力不够。

  其三,这些人大多没有读过大学,能有高中文化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在网上算命赚钱的90%都有大专以上学历。

  其四,这些人一般出身于普通家庭,肤色长相等很多都具有社会底层的特征。因为从古至今,从事算命的基本都是一些瞎子跛子等弱势群体。正常人除非祖上有从事算命的,家境好的没有必要干这个。

  其五,江湖易学中整体水平不高,有真正稳定过硬水平者百中无一二。他们要吃饭,一般都使用了大量的江湖小把戏,即“使腥”。

  其六,他们宣称所使用的技术理论,有家传的,有盲人的,有道家的,有秘传的。所以他们各自的行头打扮也不同。最后,他们一般都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及对人心理的揣摩与把握。

  江湖易学的构成,根据其经营场所与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其一是路边摆摊的,这一类以谋生为主,出身普通,一般没什么学历,其预测基本与学术无关,靠江湖小把戏忽悠套话为主,人数最多。他们的客户是普通老百姓,靠的是薄利多销。

  其二是租门面开馆的,水平一般比路边摆摊的高一点儿,但也依靠江湖手段,基本与学术无关。这一类从业人数也不少,主要的业务以算命、起名、看风水为主。像北京雍和宫算命一条街和西安市八仙庵附近,这一类分布比较集中。

  其三是开公司办公的,这一类水平普遍比租房开馆的要高,可能因为文化水平所限,或者无意于出书办培训班,搞一个个人工作室或公司,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多能与当地权贵交往而产生影响。

  其四是网上摆摊的,这一类以年轻人居多,文化水平至少高中以上,大多对明灯易学术数有浓厚兴趣,属于玩票的票友,一般是在网上兼职算命或搞培训,少数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较突出的,可以凭借网络及其运作而成名盈利。

  第五类是出书培训来赚钱的,这一类一般都通过各种手段来出名,然后通过知名度来出书或卖教材做培训,他们的客户群是广大痴迷术数的易学爱好者。这类人基本处于江湖易学生态的最顶端,因为他们一般不实战算命看风水,所以就没有担心算错的后顾之忧。最后一类是从学院派转身出来或兼职从事预测风水的两栖人士,他们进可以做学术研究,退可以沦落江湖专职预测。这一类是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新时代产物。

  明白了以上江湖易学界的构成,你就会知道易学江湖是多么的复杂。

  二、大道小术与职业道德

  研究易学一定要关注易学的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易道,《易经》的哲学道理和方法论、思维方式。《易传》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超越于一切有形事物之上,看似无用玄虚,却是无处不在,作用最大,既是基础,又是尖端。而实用性的技术却属于形而下的器的范畴,器就是器皿,形状不同功能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换一下适用范围,有效的技术可能就会失效。所以一切技术性的东西都是有局限性的,而大道却是圆满自足的。所以,我们学易的人,一定不要轻视易理大道而仅仅执着于术数小道,要追求大道。为什么说术数这些可操作性的技术属于小道呢?因为按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提要”的说法,术数仅是易学的支流。是支流就不是干流,干流才是大道。我们看这个“道”字,左边的“辶”过去写作“辵”,其实是行走的“行”字左边部分再加上“止”字,“彳”的本义是道路,“止”的本义是脚丫子,所以“辵”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道”字的行走不是走的一般路,因为右边是个“首”,首要的,重要的,第一位的,这样的路才应该走。所以,道就是首要行走之路,是第一选择,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这才是道。如果有别的路可以走,这个路就不是道。所以佛教把道叫作“不二法门无别路”,那就是没有别的门可以进入,否则就不叫不二法门了。儒家怎么说呢?《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道太重要了,一会儿都离不开,如果能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其实,“道”字里面的“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斗首,北斗七星的斗柄。所以道最早应该指北斗七星随时间在天上运行的轨迹与路线,就是天道。天人合一,人应效法于天道。而我们一般用来占卜算命的东西属于术,“术”这个字过去写作“術”,就是行走的“行”字中间加个“术”,意思为城区的道路街道,“行”字在字形上就是十字大道。所以术的本义就是从大道发出的各个岔道、支路,道是根本的干道,术就是支路。这种关系正好就是易学的大道与小术的关系。

  占卜术数虽然属于小道,但正如孔夫子所说,“虽小道亦有可观”。一般人把占卜术数看作技术,认为是纯客观的类似于理工科的东西,这种人充其量可以成为匠人。但是如果学得不精,就有可能沦落为九流之列。还有人把它当作一门艺术,玩的就是感觉,就是开心,闲暇娱乐一下,作为酒席宴上或品茶之余的谈资。另外还有人将它作为一种技艺,就是介于技术与艺术、主观与客观之间,钻研探索而又悠游把玩,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不拘泥,不轻慢。这三种态度,后两种可能更接近于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和《易传》所谓的“观象玩辞”。游与玩这种超越的姿态是老祖先告诫我们在面对术数时应具备的一种高度。如果舍弃大道,仅仅追求小术,越是孜孜以求废寝忘食,越有可能钻到术里面越深,这样身上的阴气就会越重,心胸越来越狭窄,容不得半点儿不同意见,性格越来越怪异,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俨然大师在世,就离走火入魔不远了。这样有了魔障,自然就忽略了大道。

  占卜算命的祖师爷司马季主是西汉前期的一位高明术士,当时面对文人贾谊与宋忠的诘难,他说出了占卜的劝善惩恶作用:“今夫卜者,导惑教愚也。且夫卜筮者,扫除设坐,正其冠带,然后乃言事,此有礼也。言而鬼神或以飨,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养其亲,慈父以畜其子,此有德者也。”也就是说,算命先生的职责其实就是对身处困惑的人进行开导,对愚昧的人进行教育;在为人占卜之前,算命先生要打扫卫生,清洁坐席,整理衣帽,然后才开始占卜,这是礼仪的一种表现;通过算命先生的占卜,有的神灵得到供奉,忠臣可以效忠皇上,孝子可以赡养父母,慈父能够抚养子女,这是一种积德的行为。现在的算命先生,与司马季主相比,不仅技术水平难以望其项背,就是这种职业道德,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大易经世,古学新用

  学习明灯易学要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为经邦济世服务,这才是易学的大用。在二十五史之中,专门记载有算命术士传记的共16部,但都排在列传的最后面,不在前面显要的位置,可见即使是古代社会,对这类人也不重视。而且,这一类传记中排在前面的一般都是研究天文历法的人。天文、历法这两种门类有科学性,是基础理论的研究,看似空洞的理论,其实用处很大,祭祀、打仗、农业生产、出行乃至今天很多术数,都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理论的。所以,看似无用的理论,其实是可操作性技术的基石。然而在易学江湖中,很多人不重视易理。曾有老先生问我研究易理有什么用,怎么应用,那眼神很怪异,我觉得很悲哀。此人将近七十岁了,还是一个术士,没有道的境界,最终不免生老病死。这样的人就是钻到术里出不来了,越老越邪乎,真的是“其失也贼”,最终成为老奸巨猾的老妖怪。所以,玩易学的人,如果装神弄鬼,迟早要出事。为什么呢?人在江湖走,难免不失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是不是以《易经》为基础理论的各种预测术数就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术数内在机理有其高明之处,但是这种机理需要在明白《易经》大道之后才能深刻把握。普通情况下,一个人占卜预测水平的高低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所使用的理论体系的适用率;

  二是对这种理论体系所理解掌握以及熟练运用的程度;

  三是算命先生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阅历所形成的经验体系;

  四是算命先生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即思维习惯;

  五是算命先生当时的身心状态与临场发挥好坏;最后是算命先生在预测时应对的策略及语言艺术。

  所以,综合这么多因素来看,术数预测绝对不是一种客观技术,它是一种融会了术数理论与预测者身心状态的主客观交融的技艺。既然不是纯技术而有艺术的成分,自然就要重视理论提升境界,让自己多一些艺术灵感。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提倡大易精神。大易治国,大家不管何派,都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致力于《易经》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让《易经》为现代生活提供智慧的观照,为社会大众谋福祉,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毫无意义。孔子以“志于道,据于德,里于仁,游于艺”来要求自己。即立志于《易经》的大道追求,坚守易学经营的职业道德,保持一颗慈悲仁爱之心,悠游于术数预测的技艺之中。所以有兴趣研究的人,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应用,重实践,做学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持之以恒的耐心,受得住冷落和清贫啊。

  作者简介:明灯易学,古易学实践人徽号:(262412998)

  ​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三国少年时代
  2. [历史军事] 综武:风流双修的我无敌了!
  3. [历史军事] 领主世界一开局从子爵开始!
  4. [历史军事] 穿越三国:觉醒隋唐英雄召唤系统
  5. [历史军事] 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
  6. [历史军事] 被诬陷流放?开局攻灭高丽自立
  7. [历史军事] 我在大唐用神笔具现神话
  8. [历史军事] 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9. [历史军事] 三国:拯救太后,我做了几天太监
  10. [历史军事] 娶贾元春海外建国
  11. [历史军事] 明朝海盗王
  12. [历史军事] 大唐:战力无双护国公
  13. [历史军事] 从唐开始的克苏鲁
  14. [历史军事] 李二:我表弟过于给力
  15. [历史军事] 手握兵马虎符,铁骑横推人间
  16. [历史军事] 我爹是奸臣
  17. [历史军事] 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
  18. [历史军事] 琅琊榜前传之筹谋十二年
  19. [历史军事] 蜀汉之昭烈大帝
  20. [历史军事] 穿越水浒的医者
  21. [历史军事] 九州恃风雷
  22. [历史军事] 再造大宋之怪我不小心
  23. [历史军事] 都穿越了,谁还惯着你,造反!
  24. [历史军事] 退婚后,我开启了万界召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