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345章 文武之制

第345章 文武之制

  几天之后,报纸顺利刊发。

  虽然在官方层面,整个西南都已经知道了榆林镇大捷的消息,且民间也已经有所传闻。

  但当西南最权威的官媒——帝明报社将这条消息刊登出来、并且将整场战事的主要脉络都刊登在报纸之后,仍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包括支撑点战斗、榆林城外战斗、济尔哈朗奔逃、汉军投降等等,都刊发在了报纸上。

  与此同时,李定国、唐翊晨、谢庭玉、甄高山、秦浪等等一位位战功卓著的初中高级军官将领的名字,也为大众所知。

  得到朱至澍授意的官方,也在背后推了一把,让百姓们对于这些军功卓著的将领的崇拜,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期的报纸供不应求。

  帝明报社敞开了印刷,一天能印出几万份,却还是天天都被一抢而空。

  为了保证除川蜀外的其它布政使司也能看到,不得不在川蜀进行限售,先保证给其它布政使司的基本供应量。

  文不能压过武、起码不能完全压制武,这是朱至澍一直坚持的原则性政见。

  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句‘东华门下唱名方为好男儿’,将华夏的武将足足压制了几百年,武人的脊梁骨都差点被打断;

  一句‘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更是让从军成为了一条卑贱的出路、为世人所耻笑。

  好不容易在太祖时期有了起色,又被叫门天子在土木堡一朝尽丧,然后又是被文官压制的近两百年。

  算起来的话,已经是足足五百余年,武将直不起腰杆了,这又如何能让百姓对于从军的将士有敬仰之心?如何让汉民重新变得尚武?

  而如果汉民一直羸弱不尚武的话,那便是治标不治本。

  不论现在西南有多强,等朱至澍一去,若干年后可能又会有一个别的野蛮种族踩在汉人的头上耀武扬威。

  所以朱至澍不但要建设新军、改革军制、革新军备;

  还要用良好的待遇和福利、用一场场胜利,提升将士们自己、以及民间对于这份职业的认同;

  更要从官方层面着手,推崇军队、推崇尚武精神,从根源上扭转文过重、武过轻的现状。

  这是一条漫长、且满是艰难险阻的道路,但朱至澍会坚定不移的一直走下去。

  这一期的报纸,在西南地区大受欢迎的场景,让正在赶回成都的朱至澍很是满意。

  而这还只是朱至澍计划中的第一步而已。

  等宁夏镇战事也结束之后,朱至澍还打算把陕西战役的三个阶段出一个特辑,把这三次战役的进程、关键战事、突出人物、重要战功等等,都让人整理、编撰出来。

  而且不但是在帝明报社发布。

  还要印成一本书籍,就像后世的武侠小说一般拿来卖,卖给所有要买的地方。

  南洋、应天府、东瀛、朝鲜、北京,哪都卖。

  赚取小钱钱的同时,更是对于西南的彪悍战绩、文治武功、军队将士的绝好的宣传,同时也是对清军嚣张气焰的打压、对清军战无不胜形象最好的反击。

  说的更深远一些,是对其它势力的文化输出。

  进一步加强以中华文明为导向、为尊崇的东亚、东南亚文化圈,或许也可以做成东中亚、东西亚、东北亚文化圈。

  “老秦,加油啊,就等你了。”

  将这些要事一一记录在桌子上的册子上后,朱至澍拉开车辇的小窗户,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的同时,望向西北方向。

  那里正是宁夏镇方向。

  “殿下,可是有事情要吩咐?”

  看到朱至澍拉开窗户,亲卫统领伍超快步打马上前,对着朱至澍轻声问道。

  “无事,透透气而已。”

  “到哪里了?”

  “启禀殿下,还有十几里路便要到广元县了。”

  “嗯。”

  “这一次不坐船了,到了广元后,直接走陆路回成都。”

  朱至澍想了想,对伍超吩咐道。

  以往往返陕西,朱至澍都是从重庆走水路,换言之,重庆朱至澍已经去过好几次了。

  所以,这一次朱至澍打算换条路线,顺便也探访下绵州(今绵阳市)。看書喇

  每一次的路途,朱至澍都喜欢走成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这是因为朱至澍、刻在骨子里的对官僚集团的不信任。

  也不只是官僚阶级,应该说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不信任。

  来自于后世的朱至澍非常清楚,在后世那种资讯极其发达的年代,都隐藏着那么多的黑暗、存在着那么多的官商勾结、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那在这个时代,只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可能因为什么圣人教化、民风淳朴就更好。

  哪怕按察使司、督察院、锦衣卫三重对内的机制存在,都不可能避免这种情况,毕竟那三个机构也是人在办事,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持、扩张自己的利益,会不择手段,自己要做的,就是遏制他们过分的手段;

  同时拆解一个个过分的既得利益集团,让他们占有的资源,能为更多人所共享,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口都能活下去,不会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过度剥削而民不聊生,基本面才能稳定。

  朱至澍也知道,自己不管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杜绝这些情况。

  但他还是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的多做点事情,给这个时代,多带来些光明、多带来些希望。

  从延安府走到广元县,这一路以来,朱至澍又拿了三十多名罪犯。

  都是官犯。

  如果只是民犯,朱至澍就直接交予当地的官员处置了,只有官犯才需要朱至澍亲自出手。

  而在这三十多名官犯中,有五六名被囚着,随自己的队伍一同前往成都。

  这些都是知县以上级别的官犯。

  若是罪犯官小,交予当地的官府处置、留下锦衣卫看着结果就可以;

  只有知县级别以上的大官,朱至澍才会亲自带回成都去处理。

  知县可不小。

  从品级上来说,哪怕是最下等的下县,那也是从七品的文官了,最次都是举人才能担任的。

  而且还得是那种祖坟冒了青烟的举人,才有机会被选中、候补为下县的知县。

  从权利上来说,那更是一片纵横百里、数百里的地域内、集生杀大权于一体的封疆大吏,权利大的很。

  也就是朱至澍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的在每个县新设了一个督察院衙门,同时还有四监的衙门进驻。

  除了这两个固定的衙门外,还有虽然治所在府城,但却常年在各处、代朱至澍的巡弋天下的锦衣卫。

  其中,督察院负责每半年审计一次的税收账目、所辖境内的刑事案件、一年一度的官员政绩考核等事宜;

  而且督察院和县衙那套班子不是一个体系,而是直属于朱至澍的王府,日后也将会独立于六部之外、直属于内阁。

  四监则是负责所辖境内、和四监相关的产业的监管和运作,为西南赚取源源不断的财源;

  和督察院一样,也是和县衙不是一个体系的,至于日后会不会归属于户部,朱至澍还在思考。

  锦衣卫就更不用说了。

  这三个部门,都是朱至澍设置出来监视、限制当地官衙的权利的,以免他们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过于无法无天。

  但即使这样,朱至澍每一次外出,都还能逮回一溜值得被带回成都处理的犯官,可见吏治之艰难。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2. [历史军事] 水浒:什么异族?都去帮我放牧去
  3. [历史军事] 唯有华夏
  4. [历史军事] 大宋第一奸臣
  5. [历史军事] 穿越大明陪朱元璋打牌
  6. [历史军事] 我不是文官
  7. [历史军事] 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
  8. [历史军事] 重回三国当霸主
  9. [历史军事] 这县衙深藏不露
  10. [历史军事] 大明:超神永乐时代
  11. [历史军事] 三国:开局斩杀刘备!
  12. [历史军事] 大齐好男人
  13. [历史军事] 鸮尊女娇
  14. [历史军事] 重生大明:这位子就该我来坐!
  15. [历史军事] 崇祯是我老丈人!
  16. [历史军事] 我携带超市空间在乱世荒年杀疯了
  17. [历史军事] 天下盛宴
  18. [历史军事] 荒年怀孕被休,我回娘家赚疯了
  19. [历史军事] 黄粱一梦两千年,一人一剑护河山
  20. [历史军事]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21. [历史军事] 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
  22. [历史军事] 焕光划夜
  23. [历史军事] 大秦:天道龙影,签到北疆雪骑
  24. [历史军事] 三国,甄家五女一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