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红楼生存录> 第279章 两种权力体系(二)

第279章 两种权力体系(二)

历代文人对董狐、齐太史的做法非常认同,认为每个有骨气的文人,都应该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用文字引导舆论,对权贵进行审判。

那就有个问题:

文人和史官为什么不怕死,权贵为什么对舆论宣判无可奈何?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文人和权贵的背后,是两条不同的权力体系,文人的背后是道统,权贵的背后是政统。

道统是国家的最高价值观,政统是国家的最高世俗权力。

正因为掌握了国家最高价值观的解释权,文人史官才敢理直气壮的说,权贵是粪土。

而权贵要是敢越界篡改历史,绝对要被其他文人口诛笔伐,即便骂不死你,也能把你气出高血压。

当然,董狐和齐太史的年代,并不知道什么是道统,他们只知道自己做为史官,拥有“礼制”等价值观的解释权,可以褒贬权臣,写什么就是什么。

直到晚唐的时候,韩愈在《原道》里提出“道统”的概念,并且给中国道统写下家谱,也就是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最后传到孔孟之手,核心就是仁义道德。

韩愈其实是把中国数千年秘而不宣的东西,全部提炼到儒家的框架里,然后把汉族的仁人志士都囊括进来,彻底意识形态化。

于是董狐、齐太史、司马迁,自然是中国道统的一部分。

到了宋朝,朱熹在韩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把中国道统的源头上溯到伏羲和炎黄,并且让程朱理学接了孟子的班,成为中国道统的正宗。

从此以后,一条文化传承脉络就固定下来了。

汉族国家文人只要承认“仁义道德”,就是认可了中国道统,而道统也赋予他们价值观的解释权,可以怼天怼地怼皇帝,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权力够不够大?

汉族的道统和政统,也就是价值观的解释权和国家政权,原本是合二为一的。

上古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到周公,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世俗社会的道德圣人,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可谓是言出法随,基本没人能对他们说三道四。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礼乐崩坏,国家的统治者只顾打仗占地盘,再也不能承载圣人的光环。

于是道统从国家政权中分离出来,流落到民间文人的手里,具体来说就是孔孟,以及继承孔孟的儒家文人。

是的,儒家文人才是道统的继承人,才有国家最高价值观的解释权、农民、工人、商人和皇帝都没资格参与这件事。

哪怕你富可敌国,哪怕你权倾天下,也只能在国家政权里谋生,也就是属于政统的权力体系,道统和话语权是万万不能染指的。

这也是为什么汉族文人不在乎穷富,甚至标榜什么君子固穷。

因为有一套根深蒂固的权力体系,做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文人就是没有加冕的土皇帝,最可怕的是,国家政权默认了文人的独特地位文人的独特地位。

即便文人们不停往家里捞钱,却能理直气壮的说,我对钱没有兴趣,我从来没碰过钱。哪怕是穷的叮当响的酸秀才,照样可以鄙视坐拥万亩良田的土豪。

是啊,我骂你就是代表圣人审判你,写一篇文章就让你遗臭万年,你能奈何?

有资本就能挺直腰杆。

不害怕就能理直气壮。

所谓的文人风骨,其实都是这么来的。

由于道统在手,古代文人有一种天然的道德优势,他们可以隐居乡野,不参与国家建设,但能议论国家大事,甚至为民请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山中宰相。

他们也可以入仕做官,要求国家和人民,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做事,一旦越过红线,文人们就能批评监督。

这就有了两个结果:

其一是儒家文人高高在上,终极理想是做帝王师,用天然的价值观解释权,指挥帝王处理国家政务,间接让国家按照他们的意志运转。

其二是道统有权监督政统,也就是儒家文人可以监督批评政府。在这种语境里,骂政府和权贵就是政治正确。

比如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然后写了32首乐府诗,把大唐全方位无死角的喷了一遍。

那首“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就是白居易做喷子时的代表作。

白居易当然是为人民说话,但反过来看,不正是用道统批评政府吗?

谁敢说白居易做的不对?

可如果政府做了好事,绝大部分文人不会歌功颂德,而且要挑毛病说做的不够好,哪里还需要改正等等。

要是哪个文人给政府唱赞歌,虽然其他人嘴上不说什么,估计心里就要鄙视了:

原来是六扇门里的朝廷鹰犬啊。

归根结底,政统掌握国家的世俗权力,负责国家的日常工作,道统掌握国家的隐性权力,属于精神上的制衡,让权贵们有所顾忌。

两条权力线对立却统一。

自从春秋战国以后,道统和政统从来没有真正融洽过,不是在打架,就是去打架的路上。

因为儒家文人想做帝王师,用价值观的解释权领导国家进程,而皇帝和国家政权却想压服文人,让他们做皇权的驯服工具。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历代王朝初期,开国君臣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具有天然的权威,能把儒家文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此时的国家政权非常稳固,皇帝说什么是什么,反对的声音也有,不过没什么用,开国皇帝用一根小指头,就能打倒儒家文人。

但是国家政权稳固的背后,便是文艺凋敝,包括绘画、诗歌、文学以及哲学思想等等,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传世之作。

大家仔细想想,汉初,宋初,明初有什么非常牛逼的文艺作品吗?

想不起来吧。

哪怕是唐诗,贞观年间有不少优秀作品,可是和李隆基的盛唐相比,恐怕也要逊色不少。

原因就在于政统压服道统,儒家文人的腰杆子被打折了,再也没有怼天怼地的资本,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而在王朝中后期,则是道统压服政统。

因为在和平年代,开国君臣逐渐凋零,国家政权的战争权威也在褪色,而文人用知识做敲门砖,进入国家政权做官,逐渐替代了国家的天然股东。

此消彼长,可不是儒家文人的话语权大了嘛,那些“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又能用来领导皇帝和国家政权了。

正是从王朝中后期开始,传世的诗歌、文学和书法绘画,都从全国各地冒充出来了。都从全国各地冒出来了。

其中部分原因是经济复苏,人民对文艺作品的需求增长,另一部分原因便是儒家文人没有制衡,开始放飞自我了。

文艺这个东西,非常讲究精神状态。乞丐写不出优秀的话本,搬运工没心思听戏曲,只有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才有闲工夫研究艺术。

大家可以看看周围懂艺术的人,几乎没有穷人家的孩子。

国家进程和个人命运,其实都一样。

而且硬骨头的名臣、谏臣,往往出现在王朝中后期,尤其是以“文人风骨”着称的明朝,海瑞、杨涟等硬骨头比比皆是,背后的逻辑便是道统逐渐占了上风。

要是在朱元璋的时代,海瑞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估计刚出道就结束了。

到了王朝崩塌的乱世,文人彻底放飞自我,没人管了。

乱世丰富的素材,再加上宽松的环境,让文人可以自由创作,而不必担心审核不能通过。

比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的王谢风流和兰亭序、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宋朝号称黄金年代。

总之,政统压服道统的时候,国家强盛万国来朝,人民的生活有安全感,代价就是活的不轻松。

道统压服政统的时候,人民活的轻松了,却要面临阶层固化和剥削,而且国家也走在下坡路,说不定什么时候乱世就来了。

这就是硬币铜板的正反面,不管怎么选,都有利有弊。

上述巴拉巴拉讲了两个权力系统的区别与关系,但是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和我们的言论自由有什么交集?

本质上道统就是言论自由的问题。相对政统而言,它就是洪水猛兽。

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现在大康朝就是被洪水猛兽包围着;双方处于僵持阶段,而且,国力愈弱,道统力量愈大。

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原因只有一个,我想早点放这些洪水猛兽出来,早点疏通洪水,变洪水为水利工程,把猛兽驯化,变为家禽六畜。

这才是我最终的理想和目标。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靖难攻略
  2. [历史军事] 三国:曹魏有仙人
  3. [历史军事] 清正史编代
  4. [历史军事] 成为赘婿的我只想跑路
  5. [历史军事] 小神禹月初
  6. [历史军事] 开局我爹是皇帝,江山只有一座城
  7. [历史军事] 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
  8. [历史军事] 开局天崩:冲绝色公主保个底吧!
  9. [历史军事] 大雍执剑人
  10. [历史军事] 投靠始皇的赵国将军
  11. [历史军事] Q版水浒
  12. [历史军事] 横行霸道,我有空间我怕谁!
  13. [历史军事] 三国:我乃大汉忠臣马超
  14. [历史军事] 开封府胥吏
  15. [历史军事] 华夏网游【强到只剩开挂】
  16. [历史军事] 我人皇,从三国开始征服西游
  17. [历史军事] 重生霸王附体带领三国猛将搞事业
  18. [历史军事] 无双大炎:我打造一个盛世炎朝
  19. [历史军事] 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
  20. [历史军事] 集齐九大柱石,重启大秦复兴之路
  21. [历史军事] 权谋大明,阉党崛起
  22. [历史军事] 大明太子我的隐藏人格被老朱揭晓
  23. [历史军事] 离石游记
  24. [历史军事] 大明败家子,家父平江伯